首页 考研考研复试正文

2024年中央美术学院130100艺术学理论《加试美术概论》考研复试核心285题(名词解释+简答+论述题)

gkgov 考研复试 2024-03-31 17:26:09 1270 0 中央美术学院

【复试】2024年中央美术学院130100艺术学理论《加试:美术概论》考研复试核心285题(名词解释+简答+论述题)

中央美术学院

本书严格按照该科目考研复试笔试最新题型、试题数量和复试考试难度出题,结合考研历年复试经验,整理编写了五套复试仿真模拟试题并给出了答案解析。涵盖了这一复试科目常考试题及重点试题,针对性强,是复试报考本校笔试复习的首选资料。

说明:本书按照复试要求、大纲真题、指定参考书等公开信息潜心整理编写,由学长严格审核校对,仅供考研备考使用,与目标学校及研究生院官方无关,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处理。

一、名词解释

1.游戏论

【答案】席勒认为,艺术发生的真正动力是以外观为目的的游戏冲动,它既是人的感性冲动与理性冲动的辩证统一,也是人类脱离动物界的标志。游戏论强调了游戏冲动、审美自由与人性完善之间的关系,对于我们理解原始美术的审美发生具有重要价值。游戏论中关于动物过剩精力的发泄与游戏之间关系的论述,对于我们从生物学的角度探讨人的本能冲动和需要对美术发生的作用也有启发性。但仅凭游戏活动本身是产生人类社会的美术的,它应另有动力和根源,那就是人类的劳动实践。因此,游戏论是片面的不完整的理论。

2.主题

【答案】美术家在作品中对题材及其意义的认识、评价、态度和情感等,属于内容的主观因素。主题是最重要的东西,通常称作中心思想或主题思想。?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题材处于现实生活与主题之间的中间环节,既包含现实生活的内容及其意义,又体现作品的主题。另外,主题思想是通过具体生动的题材和形象体现出来的,它们渗透在作品的情节、场景、形象等美术作品的构成因素中。

3.感知方式

【答案】所谓感知方式,是指从某个民族、某种文化的主体心理结构方面去把握其在审美意识方面的特色。

4.工艺美术

【答案】是在生活领域中以功能为前提,通过物质生产手段对材料进行审美加工的一种美的创造,是美化生活用品和生活环境的美术。它具有物质的和精神的双重属性,决定了他的创作原则,即实用、经济、美观。

5.情感符号说

【答案】代表人物是德国的恩斯特,卡西尔和美国的苏珊朗格。卡西尔认为“符号化的思维和符号化的行为是人类生活中最富于代表性的特征”,“所有这些文化形式都是符号形式”,“艺术确实是符号体系”,“艺术的真正主题应当从感性经验本身的某些基本结构要素中去寻找,在线条、布局、在建筑的、音乐的形式中去寻找”。苏珊仅把艺术限制在情感形式上,并以此为逻辑起点建立自己的美学理论体系,认为“艺术是人类情感的符号形式的创造”。

6.题材

【答案】题材是美术家在审美地认识生活的过程中,按照一定得创作意图对生活素材进行选择、提炼、加工、改造,而在美术作品中具体描写的一定得现实生活。

7.风格

【答案】艺术作品在整体上呈现出的具有代表性的独特面貌,它主要通过一定视觉形式的特征来体现。

但风格不等同于手法,不等同于一般的“艺术特色”或“创作个性”,它是艺术品的思想观念、审美理想、

精神气质等内在特性的外部印记。

8.摹仿论

【答案】摹仿论是一种朴素的看待艺术与自然的观点,其认为艺术是对自然(现实)的摹仿,而这种摹仿则是人类的一种天性,并以此解释艺术的本质、艺术的发生并评判艺术作品的价值。其代表人物有赫拉克利特、德谟克利特、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人,其影响一直延续到近代。摹仿论对于艺术与现实的关系的分析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其却没有解释人类何以具有摹仿的天性?为什么人类摹仿此物而不摹仿彼物,其间显然忽略了人的社会实践因素和情感因素。另外,摹仿说只强调机械地描摹自然生活,却将艺术中占有很大比重的表现性因素置之一边,这当然就很难全面把握艺术的起源和人们从事艺术活动的基本动机。

9.美术

【答案】美术不可用一句话简单地定义,这是因为“美术”一词涵盖广泛,且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艺术”或“美术”所指的对象及人们对于“什么是美术”的看法都不尽相同,我们应该用发展的眼光去分析美术这个概念。而不应拘泥于简单的概念限定。同时,在一定的文化历史条件下,对于美术概念形成一定的共识又是可能的和必要的。“不能简单下定义”不等于“无可无不可”,一种片面强调相对主义和取消主义的观点也不见得是恰当的。

10.雕塑

【答案】雕塑是运用一定的物质材料,通过雕、刻、塑的手法,创造具有真实的三度空间的反映生活和表现情感的艺术。雕塑的主要特点,首先在于艺术形象的实体性而且要求艺术形象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其次,由于雕塑难于表现复杂的情节,一般也不能运用背景来刻画人物,所以要求艺术形象具有高度的概括性。最后,运用的材质的特性与艺术形象的审美效果具有密切关系。按雕塑的形态,可以分为圆雕、镂空雕和浮雕,按作品题材的内容和性质,雕塑可以分为纪念性装饰性和宗教雕塑。

11.美术的表现技巧

【答案】所谓美术的表现技巧,是一种艺术技巧,一种进行精神生产、表现审美意识、掌握物质媒介的特殊能力。

12.有意味的形式

【答案】英国美学家克莱夫•贝尔在其《艺术》一书中提出一种审美假说:“在各个不同的作品中,线条、色彩以某种特殊方式组成某种形式或形式间的关系,激起我们的审美感情这种线、色的关系和组合,这些审美的感人形式,我称之为有意味的形式。‘有意味的形式’,就是一切视觉艺术的共同性质。”罗杰•弗莱后来继承并推进了贝尔的观点,使之成为著名的形式主义美学理论。在这里,“意味”是指某种特殊的、神秘的、不可名状的审美情感,“形式”则是艺术的本质核心,意味与形式存则俱存,亡则俱亡。然而,贝尔和弗莱对什么是“意味”,怎样能“激起审美感情”都没有圆满解释,甚至说意味即形式,形式即意味——其学说强调了艺术形式的审美价值,但片面贬低了一切再现性、写实性艺术。

13.隐含的读者

【答案】隐含的读者是德国美学家、文学批评家伊瑟尔提出的。隐含的读者是文学本文中设定的能把

本文提供的可能性加以具体化的预想读者形态。文学接受的发生意味着隐含的读者向现实的读者的转化。一般我们把这一概念推导为“隐含的观众”:美术家在整个创作过程中都会有意无意地思考创作出来的作

品要怎样的观众能够理解,以及创作出来的作品观众如何理解的问题。这个考虑内在于创作的构思和作品的结构之中,并在观众的接受活动中得以实现。

14.手中之竹

【答案】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是郑板桥对于画竹的深刻体会而总结出来的。首先,自然之竹是客观存在的,画家看到眼里的竹已经和自然之竹有所区别了,然后要进行加工、主观处理,形成胸中之竹,这就是所说的意在笔先,等落到纸上,转化为手中之竹,“手中之竹”说的是画家所创出的一个“第二自然”,胸中之竹和手中之竹都是眼中之竹的升华,概括说就是画家把眼睛看到的客观形象,经过大脑的意象处理,最终经过技术加工物化为典型的艺术形象,是艺术创作的过程。

15.无意识

【答案】无意识是创作主体在特定的条件下一时意识不到的心理现象。

16.解衣般礴

【答案】解开衣裳,神闲意定,不拘形迹。这是《庄子•田子方》中的一段记载:宋元君招募画史,众人皆毕恭毕敬,唯有一人“解衣般礴”,宋元君认为他才是真正的画家——解衣般礴代表了中国传统画论中的一个美学观点,它强调创作主体在创作活动中要专注忘我、无拘无束。如果处处拘泥小节,又怎么可能摈弃私心杂念进人艺术创作的特殊精神状态呢?

17.召唤结构

【答案】召唤结构是一个接受论层面上的定义,是由伊瑟尔提出的。艺术作品的结构不可能是一个封闭的、面面俱到的结构,而是为接受者留有想象的余地和阐释空间的开放结构。按伊加登的说法,艺术作品是需要接受者再度创造和具体化的艺术图式。伊瑟尔则认为,艺术作品的结构是一种召唤的结构,只有接受者的积极参与才能填补和具体化这个艺术图式中的空白和不确定点,完成这个召唤的结构。艺术作品的“召唤结构”可分为几个层面:一是物质材料层,二是形式结构层,三是客体所指含义层。艺术作品结构的召唤性就存在于各层面的相互结合中。

18.题材

【答案】是美术家审美的认识生活的过程,按照一定的创作意图对生活素材进行选择、提炼、加工和改造,并在作品中描写一定的现实生活。

19.“异质同构”说

【答案】运用现代科学的系统论、整体论、宇宙论、人类学、物理学场论和心理实验的方法,从一个新的角度说明人的审美经验和解释美术的基本原理。试图跨越西方传统美学上的主体与客体的对立、情感与外物的对立,在不同领域间建立一种“同构”。但是,它无视或忽视了社会的历史因素和现实因素对人的情感活动和审美活动的影响和制约,以及人类的社会实践与认识活动对人的心理以及生理发展的决定作用。

20.

21.

直觉

【答案】直觉是指以实践为基础的整个认识过程中的有机因素,包括感觉、知觉、表象。

审美态度

【答案】所谓审美态度,就是对美术作品采取一种无功利,超厉害的观赏态度。

22.

品位

【答案】原矿物学术语,指矿石中有用物质的纯度;艺术作品的品位是指鉴赏和分析所能甄别的作品质量水平。根据作品水平优劣更细致地区分作品的档次。品位涉及思想内容,但更多综合作品的审美趣味、表达方式等多方面因素。

23.艺术世界

【答案】艺术世界是由美国艺术理论家提出的,指围绕艺术建立起来的一系列机构、观念、习俗和评价标准。它和乔治•迪基提出的艺术制度含义基本相同,相对于现当代艺术的多种形式,就艺术的定义进行的思考,从而引申出的对于符合“艺术标准”的物品边沿不断扩展现状的思考与探究。尽管这个标准并不明晰,但二人依靠敏锐自觉的提出和总结,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

24.人化的自然

【答案】“人化的自然”是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的观点,即指经由生产劳动实践,自然界从与人无关的、敌对的或自在的状态,变为与人相关的、统一的、为我的对象,其结果使人逐渐认识到客体对象的美并掌握了美的规律,从而发展起人的审美能力。“人化的自然”实际上指的是人与现实建立审美关系的条件,是人之所以能够认识美和欣赏美的条件,并不是指美本身。实践是认识的条件,并是认识的客观内容。美不等于审美,审美涉及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美则是审美客体的客观属性。正是由于生产实践活动,由于“人化的自然”,人才能与现实建立起审美关系,才会有越来越多的对象为审美关系中的客体对象;而作为审美主体的人,也才会越来越有能力认识对象的美,并且能够发挥主观审美意识的能动作用,改造对象并创造出新的审美对象。

25.形象记忆

【答案】形象记忆,也叫作映象记忆或表象记忆,是以感知过的事物在头脑中重现的形象为内容的记忆。

26.美术创作

【答案】美术创作就是美术家审美意识的表现,是美术家对于他生活的现实的审美认识与审美情感的一种表现。

27.美术反映主观世界的真实性——表现的真实

【答案】表现的真实强调表现艺术家主观世界的真实,真实地表现创作主体的精神世界。?表现:是指美术家运用艺术表现手段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体验和审美理想,在创作手法上偏重于理想地情感的表现对象或抛弃具体的形象,追求超感觉的内容和观念,常常采取象征、寓意、夸张、变形以至抽象等艺术语言,以突破感受的经验习惯,在创作倾向上,偏重表现主体意识,直抒胸怀。

的生活积累、审美观念的培养等综合素养的提高。

102.从艺术理论发展史的角度,说明模仿说和表现说的影响和贡献。

【答案】模仿说

(1)模仿论的源头在古希腊„古希腊人把艺术(如绘画、雕塑,诗歌、戏剧)看作一种模仿,并在这个基础上建立了一套比较完整的理论,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早期的一些哲学家主要是从艺术与自然的角度来理解模仿的,也就是把自然看作艺术的模仿对象。赫拉免利特曾经说到,"……自然是由联合对立物造成最初的和谐,而不是由联合同类的东西艺术也是这样造成和谐的,显然是由于模仿自然。”

柏拉阁把这种模仿的本体叫作“理念”。在他看来,如果说艺术表现出来的东西是现实世界的摹本的话,那么现实(现象世界)也不过是理念世界的摹本。在模仿的性质这个问题上,亚里上多德的看法跟他的老师柏拉图不一样,首先,亚里土多德认为,所谓的“理念”世界是不存在的;退一步说,即使有一个“理念”,这个“理念”也不是存在于一切具体的事物之前,而是从具体的事物中总结、抽象出来的:所以现实世界是第一位的。其次,艺术作品的意义不完全依赖于它所模仿的对象在柏拉图那里,模仿的价值在某种意义上取决于所模仿的对象:塑造具优秀品质的人物的诗是好的,而表现神的缺点的诗则是坏的,这里重要的不是诗本身的好坏.而取决于它所模仿的对象,或者说表现的内容。而在亚里士多德看来.模仿本身就有意义。在肯定了模仿的价值这个基础上,亚里士多德对模仿的原因进行了推测,他认为模仿是人的一种天性,“人从孩提的时候起就有摹仿的本能。”

(2)古希腊的模仿理论在文艺复兴的科学主义的浸透下有了新的意义,绘画的模仿技能已不是从前复写自然的技艺,他在透视学的发明下成了准确地再现自然的科学,艺术家需要限制个人的想象,把自己摆在不偏不倚的镜子位置上忠实地再现自然,透视和镜像理论是这一时期模仿的新姿态:过去在两度平面上再现的模仿对象还更多的处于辨认状态,而从文艺复兴开始,在增加了深度这--维度后,却更多地显现出模仿世界的一种“思维”方法。例如,15世纪建筑师布鲁内莱斯基的透视理论这种透视很快变成复杂的柏拉图主义和基督教的宇宙观念的象征符号。而镜子成为画家们再现自然是否忠实的标准度量工具。

(3)模仿的概念在文艺复兴后为新古典主义所继承,他们不提倡依葫芦画瓢的照抄自然,而是选择美的自然,艺术的优劣首先是其模仿对象的优劣,新古典主义者把古希腊的思想更加片面化;他们把个性因素说成是自然美的成分,以此逃避个人存在,模仿被滥用。浪漫主义的兴起把个人自我表现推向首位,紧接着,形式主义者把艺术品孤立起来顶礼膜拜并将之送进现代。

(4)超现实主义首先把模仿和真实区别开来,他们认为真实是科学理性的事,现象才是艺术的本质,艺术已放弃"纯真之眼”的追求,集中精力呈现在观者眼中的样子。照相机消除了作品与现实间的距离,模仿的目标就是向相片靠拢,艺术模仿自然在超级写实主义者这里巧妙地转化为模仿照片。模仿的对象已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表现说

(1)18世纪末开始,随着浪漫主义运动的兴起。个人作用被推至顶峰,表现个人情感的艺术也就成了“独特的艺术”。它取代了模仿自然所追求的视觉忠实性的“共同艺术”,在这里,个人的创造性首先被揭示。歌德是最早捍卫表现的作家,他认为造型是天生的,他把这种心理机制从表面形态引到更加具体的创造力方面。

(2)在与日俱增的浪漫主义思潮的影响下,对创造力的重视为艺术家开辟天地。它把艺术家独特的个性和情感唤发到艺术本体的高度,创作手法被呼之欲出的感情淹没了,表象的直觉成了唯一重要因素代表人物有意大利哲学家克罗齐、英国美学家科林伍德等。

观念、审美理想、精神气质等内在特性的外部印记.,风格体现在艺术作品的诸要素中表现为艺术家对题材选择的一贯性和独特性,对主题思想的挖掘、理解的深刻程度与独特性,也表现为对创作手法的运用、塑

造形象的方式、对艺术语言的驾驭等的独创性。风格的形成标志着艺术创作的成熟.

(2)风格的形成受主观因素影响也受客观因素影响。在主观上.艺术家由于各自的生活经历、思想观念、艺术索养、情感倾向、个性特征、审美理想的不同,必然会在艺术创作中自觉或不向觉地形成区別于其他艺术家的各种具有相对稳定性和显著特征的创作个性,艺术风格就是创作个性的然流露和具体表现在客观上,艺术家创作个性的形成必然嬰受到其所隶属的时代、社会、民族、阶级等社会历史条件的影响。而艺术品所具体表现的客观对象,所选择的题材及所从属的体裁、艺术门类,对于风格的形成也具有内在的制约作用——脱离客观条件而刻意追求某种风格,就会造成矫揉造作。

(3)由于主客观两方而的复杂因素,艺术风格也就呈现出多样化的复杂面貌。一方面,现实世界本身无限丰富的多样性,艺术家各不相同的创作个性,以及艺术欣赏者审美需要的多样性,决定了艺术风格的多样化:另一方面,同一艺术家的多样风格由于其创作个性的制约而在整体上呈现出一种占主导地位的风格特征;不同艺术家之间的风格区别也不能不受到他们所共同生活的某一时代、民族、阶级的审美需要和艺术发展的制约,从而显示出风格的一致性。风格的多样化与一致性相互联系、渗透,呈现出错综复杂的现象,在进行艺术评论时应注意区别。

169.什么是绘画

【答案】绘画是依赖视觉感受和欣赏的视觉艺术,它运用形、光、色以及点、线、面等造型手段,在二度空间中塑造具体的、个性化的视觉形象来反映生活,表达创作主体的审美感知和审美理想。绘画属于静态艺术有独特艺术语言:线条、色彩、构图等。它具有鲜明的形象特征,是对现实对象的浓缩与精炼、概括与简化,突出和夸张其本质因素。

170.简述“美术世界”的性质。

【答案】中介性;接受性;主动性;制度性与惯例性。

171.美术的创作过程

【答案】(1)产生母题和酝酿构思阶段

(2)为了实现构思进行刻画表现阶段

(3)调整修改,强化完善并完成阶段。

172.作品形式作为艺术的表现,包含着哪两个相互密切联系的方面

【答案】一是作品内容诸因素的组织结构,即在一定主题的指导下,把题材等各种因素组织起来的内部结构。

二是形象的外观,即作品形象呈现于感官面前的哪种样式,或者说是艺术家用一定得手段和工具材料使艺术内容获得物质外壳的外在形态。

173.什么是美术家

【答案】高尚的人格、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荣辱感。

174.为什么说视觉形象是感性与理性的统一

【答案】任何美术作品都必须以感性的视觉形态呈现在欣赏着的面前,即是说,它必须以具体的、可

(1)展览陈列环节:美术展览馆与美术博物馆。

①美术展览馆与美术博物馆统称为“公共美术陈列馆”,它们都是以陈列艺术作品供观者进行欣赏为目的。

②美术展览馆与美术博物馆的区别。

a.从时间上看,美术博物馆无形中为我们提供了一套有序而完整的欣赏体系,这有助于我们对作品进行更加深入的鉴赏及理解,同时也使美术作品之间建立一种关联。美术展览馆最主要的职能是展览和收藏现当代艺术作品,最主要的目的是最大限度地进行现当代美术传播。

b.从空间上看,观众可以在美术博物馆欣赏到各国的美术作品,这无疑又为观者提供了一个更加便捷的途径去接触世界各地的美术作品。美术展览馆为美术接受者提供了一个更加多元、更加开放的空间,对于接受者自身而言,他们有了一个去自我发现的机会。

c.美术博物馆同时存在着负面因素,如果人们只是通过单一的方式来认知美术,就会冲淡作品的文化感和历史延续性,这种局限性是无法避免的。美术展览馆同时也存在着自身的缺陷,展览馆中的“墙”在无形中禁锢了美术接受者与作品深层次交流的渠道。也不乏“滥竽充数者”对接受者产生负面影响。

(2)新闻出版环节。

①新闻出版环节对于美术接受的影响体现在,它拓展了受众范围。

a.通过新闻媒介,美术接受者可以第一时间了解到最新资讯,从而激发他们去亲身欣赏原作的兴趣与热情。

b.出版社通过大量的图像复制,使美术作品走向大众。

②新闻出版环节为美术接受者提供了一个理性思考的机会。

a.新闻批评使接受者对于美术作品、美术家、美术现象及美术史的理解更加理性、更加深刻。

b.新闻出版环节不同程度地改变或影响了接受者对于作品的印象,因为任何新闻报道都会带有些许的倾向性。

(3)美术教育环节。

①美术教育环节包括美术院校和一切从事美术教育的机构。美术教育能够提高社会大众的审美水平,不断培养出新的美术人才。

②美术院校作为教育环节的代表,是因为这种美术教育更带有典型性与系统性。

a.美术院校提高了美术在受众心目中的地位,使美术家逐渐改变了工匠的身份,使美术变成受人尊重的专门学科,扩大了美术在社会文化中的影响力。

b.美术院校系统化、高效率的教育方式,培养了艺术家的创作能力;美术学院的整体氛围也同样影响美术家的创作倾向。

c.美术教育使美术接受者的审美知识和审美能力得到提高。

③美术学院产生的负面影响包括传播知识时带有的规范性、权威性和强迫性。

(4)美术市场环节。

①美术市场机制是美术作品与观众之间的重要中介。

a.美术市场可以使美术进人更多人的精神生活,更多的美术参与者逐渐改变了美术的面貌。

b.美术市场的出现带来了一种影响美术发展走向的新角色——画商和美术经纪人。

c.美术市场的中介作用表现出正、负两个方面。

第一,对于美术接受者来说,它提供了一个更加开放与多元的途径;对于美术创作者来说,它使美术家摆脱了对艺术赞助人及支持者的依赖关系,从而能更加自由地从事美术创作。

239.什么是艺术灵感?谈谈你对灵感问题的理解。

【答案】所谓艺术灵感,从创作实践的经验来看,就是久思不决的关键问题因某一事物的触发而在无意中产生的一种顿悟;灵感是大脑皮质中的无意识心理活动,是在忽然发现和捕捉到某种急需的表象或信息时,调动习惯无意识和本能无意识的积极作用形成的顿悟。历史上灵感曾经被神秘化,但灵感是有客观规律和物质现实基础的:艺术灵感的产生必须有一定条件:创作主体长期实践形成的艺术心理定式,艺术家头脑中储存的大量知识、经验,创作主体在生理和心理上处于适当的状态。灵感对于艺术创作必不可少,但灵感以一定客观现实环境和主体生理、心理机制为条件,以艺术家大量的知识信息、丰富经验和刻苦实践为前提,不能夸大灵感的作用。

240.试论述都市文化与美术的联系。

【答案】都市生活、都市文化情景成为艺术创作重要的题材来源和灵感来源,这也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美术发展的一个新的特点。都市文化是指在现代社会工商业和科技文明高度发展的背景下,城市人居环境正逐渐造就很多国家的人们的主要生活方式,也就造就了与以往的社会生活状态下不尽相同的新的生活节奏,新的人生价值观,新的看待世界、看待艺术的方式。新时代的都市文化,必然反映出都市大规模发展所出现的一些问题和弊端。但从宏观角度上看,都市的发展毕竟是时代的一个必然趋势,新的时代提供了人们更加丰富多彩的生活,而都市艺术中也呈现出丰富多彩的面貌。

(1)都市文化与“新生代”

要理解一段历史,就不能只接受一种唯一的解释,而要考察生活在这一时期的不同年龄段的人群各自不同的理解和经验——关于“时代”的理论在20世纪初期即已形成,并对后来的艺术史家观察艺术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很有启发性的角度,这也是90年代前后,中国文化艺术批评中大量使用“新生代”等按年龄代分析文化的范围术语的一个理论背景。

“新生代”艺术家创作基于严格的学院教育奠定的技术基础,同时又体现出不同于以往“新潮美术”的艺术气质,具有鲜明的个人色彩。“新生代”这一群体引起注目的一个标志,是1991年7月在中国历史博物馆举行的“新生代艺术展”,其展览画家大多都是生于60年代,在学院艺术教育环境下,在都市生活中成长起来的一代艺术家。

90年代初美术界“新生代”画家的重要特征有:

①“新生代”艺术追求同“新潮美术”拉开了距离。

②新生代艺术看中的不仅仅是“纯语言探索”,也不是要像一些前卫艺术那样刻意制造出某种别人闻所未闻的、“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视觉效果。

③新生代艺术是一种揭示了社会文化心理变化的美术现象。

“新生代”“表现出另一种思维状态”等,强调近距离地观察艺术和观察人生。“新生代”艺术家所处的日益开放的文化环境没有给予他们压力,因此,他们也没有必要选择“沉重”。他们不熟悉也不擅长用一种哲学般的激情去批判现实,去高谈阔论人生理想和终极关怀。

当代城市人很少愿意深谈哲学、人生或者诸如此类的问题,他们会选择一些没有意义的娱乐来打发时间,这是都市文化中真实并普遍存在的一种人类精神状态。生活在都市情境中的新生代艺术家选择直面这一问题:艺术和哲学的差别即在于此,前者并不一定要给出解决问题的答案,它只是把某种体验真切地、恰如其分地表达出来,就能给予观众感染或促其思索,而直接给出“中心思想”和“答案”的艺术反倒有可能流于下作。

“生活缺乏崇高”,这在很多当代都市人的精神状态中实际存在,诗人和艺术家也无法超脱世外,他

③格林伯格所说的“媒介”就是作为物质性的颜色、线条、平面等。他认为这些物质材料的特性决定着艺术的本质,并由此产生“统一”“纯粹”“抽象”等现代艺术的原则。

④格林伯格的学说对抽象表现主义以来的现代主义美术发生了世界性影响,但它把“艺术自律”推向极端。排除“主题”,排除反映客观世界,排除主观情感的表现,最后只剩下“媒介”作为艺术的本质,实际上割断了艺术与现实的一切联系。

(5)格式塔

完形心理学:又称格式塔心理学,是西方现代心理学的主要流派之一,1912年在德国诞生,其代表人物是韦特海默•马克斯、K.科夫卡和W.克勒•阿恩海姆等学者的艺术心理学研究也与格式塔心理学的理论密切关联。该心理学派后来在美国得到进一步发展。格式塔心理学采取了胡塞尔的现象学观点,主张心理学是研究现象的经验,也就是非心非物的中立经验。在观察现象的经验时要保持现象的本来面目,不能将它分析为感觉元素,并认为现象的经验是整体的或完形的(格式塔),所以称为格式塔心理学。简言之,完形心理学认为整体先于部分,部分之和不等于整体。一首乐曲也就不是所有音符的相加,而是由于听众对于作品进行连贯的、有序的理解才能欣赏乐曲。

270.什么是灵感的发生?

【答案】(1)所谓艺术灵感,从创作实践的经验来看,就是久思不决的关键问题因某一事物的触发而在无意中产生的一种顿悟。灵感是大脑皮质中的无意识心理活动,是在忽然发现和捕捉到某种急需的表象或信息时,调动习惯无意识和本能无意识的积极作用形成的顿悟。历史上灵感曾经被神秘化,但灵感是有客观规律和物质现实基础的。

(2)艺术灵感的产生必须有一定条件:

①创作主体长期实践形成的艺术心理定式;

②艺术家头脑中储存的大量知识、经验;

③创作主体在生理和心理上处于适当的状态。

(3)灵感对于艺术创作必不可少,但灵感以一定客观现实环境和主体生理、心理机制为条件,以艺术家大量的知识信息、丰富经验和刻苦实践为前提,不能夸大灵感的作用。

271.试述美术接受的社会环境、美术世界的构造及它的三个组成部分。

【答案】第一是“美术世界”中为接受做出贡献的各种意义上的主体。包括美术家、批评家、美术理论家和美学家、美术史家,还有一大批在各种美术机构中任职的工作人员,如美术编辑、美术教师、美术展览馆和博物馆中研究和管理的人员。

美术接受的社会环境——“美术世界”中的第二部分是各种美术机构。包括美术展览馆、博物馆、画廊等展览和收藏机构,美术出版社,美术教育机构。

美术接受的社会环境——“美术世界”中的第三个重要部分是支配美术世界运转的规则和制度。

上述美术接受的社会环境——“美术世界”中的三个部分是内在地相互关联的,去掉任何一个部分都将影响到美术的接受。

272.等级高下的区分方式以及“四格”等级区分涉及哪几个主要方面?

【答案】“三品”是中国画术语,指品评书画的三个等级,即神品、妙品、能品。唐代张怀瑾"在《书断》中评历代书法家,立神、妙、能三品,源于南朝梁庾肩吾《书品》的上、中、下三等(每等又分上、中、下,共为九例)。北宋刘道醇《圣朝名画评》以此评画,元代夏文彦、明代王世贞沿袭之。

2024年中央美术学院130100艺术学理论《加试美术概论》考研复试核心285题(名词解释+简答+论述题)

以上为本书摘选部分页面仅供预览,如需购买全文请联系卖家。

声明

内容来源于师资汇编和收集学员资料(各科目资料都有)。
招聘公告来源各地人事考试网,详情人事考试导航网址

本文链接:https://www.gkgov.com/post-3971.html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0人评论 , 1270人围观)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