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考研考研复试正文

2025年云南民族大学0602L4中国古代史《加试中国古代史》考研复试核心860题(名词解释+简答+论述+史料分析题)

gkgov 考研复试 2024-12-18 14:05:39 2024 0 云南民族大学

【复试】2025年云南民族大学0602L4中国古代史《加试:中国古代史》考研复试核心860题(名词解释+简答+论述+史料分析题)

云南民族大学

本书严格按照该科目考研复试笔试最新题型、试题数量和复试考试难度出题,结合考研历年复试经验,整理编写了五套复试仿真模拟试题并给出了答案解析。涵盖了这一复试科目常考试题及重点试题,针对性强,是复试报考本校笔试复习的首选资料。

说明:本书按照复试要求、大纲真题、指定参考书等公开信息潜心整理编写,由学长严格审核校对,仅供考研备考使用,与目标学校及研究生院官方无关,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处理。

一、名词解释

1.“三世纪危机”

【答案】2世纪末到3世纪末罗马帝国内部所爆发的一系列严重的社会危机。危机表现为农业萎缩、商业萧条、城市衰落、财政枯竭、政治混乱以及贫民奴隶不断起义和大批蛮族趁机入侵。罗马帝国政权陷入风雨飘摇、岌岌可危的境地。这全面而深刻的危机的根源是奴隶制的衰落和奴隶制社会矛盾激化的结果。

2.《古兰经》

【答案】另译为《可兰经》,伊斯兰教经典。共30卷,114章,6200余节。是穆罕默德在传教过程中作为安拉的启示陆续颁布的经文,为伊斯兰教最高经典和最根本的立法依据。其内容主要包括:穆罕默德在传教期间同阿拉伯半岛多神教徒和犹太教徒斗争的记述;传布以信仰安拉,反对多神崇拜为中心的宗教信条;针对当时阿拉伯社会情况提出的社会主张;作为传教需要而引证的一些故事传说等。穆罕默德在世时并未成册,第三代哈里发奥斯曼对前代所整理之本校订后规定了标准本,即“奥斯曼定本”。

3.五代十国

【答案】907年,唐朝灭亡。原唐朝的各藩镇和地方武力集团纷纷割据独立,建立政权。在中原地区相继更代的有梁、唐、晋、汉、周五个王朝,史称“五代”。在南方,则先后建立了吴、南唐、吴越、楚、闽、南汉、前蜀、后蜀、荆南九个政权,连同割据在今山西一带的北汉,史称“十国”。五代十国是个大动荡时期,兵燹不断,社会经济、文化受到极大影响。但这一时期又是走向统一安定的时期,在后周世宗柴荣时,后周采取了许多改革措施,为北宋的统一奠定了基础。其他方面,如火药、印刷术的发展,词的出现,也是有所成就的。

4.“输籍之法”

【答案】隋朝实行,由国家制定划分户等的标准,发到地方,作为征调赋役、力役的依据。

5.唐代均田制

【答案】武德七年(624年),唐高祖下令继续推行均田制与租庸调制,其内容包括:(1)对百姓受田的规定。以及对庶民、和尚、道士及工商业者等不同人群的受田都有相应的规定。(2)对贵族和官员受田。从亲王到公侯伯子男,按照不同等级,享受不同永业田,各级官员有数量不等的职分田,各级官府还有数量不等的公廨田,职分田和公廨田在原任官离职时,由新任官接管,不得出卖。(3)土地买卖规定。官僚贵族的永业田和赐田可以出卖,百姓的永业田在人死家贫无力埋葬时可出卖,口分田在由狭乡迁往宽乡,或者卖充住宅、邸店、碾硙时,亦可出卖。但买地者不准超过本人应占田限额。唐代的所谓受田,主要是从荒地上调拨。地主占田往往逾限,而农民大多受田不足额。所以说此时的均田制和前代一样,是在土地私有制的基础上实行的,并未触动地主占有的大量土地。虽然如此,农民在均田制下毕竟得到了一些土地,而且均田制禁止随意买卖土地和无限占田,在一定程度上起了抑制土地兼并,维护小农经济的作用。所以它的实行对唐初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起了积极作用。

6.南书房

【答案】清官署名。在北京故宫乾清宫西南,本康熙帝读书处,俗称南斋。命侍讲学士张英、内阁学士衔高士奇入值。此为选翰林文人入值南书房之始,即内廷词臣直庐。翰林人值南书房,初为文学侍从,随时应召侍读、侍讲。常侍皇帝左右,备顾问、论经史、谈诗文。皇帝每外出巡幸亦随扈。皇帝即兴作诗、发表议论等皆记注。进而常代皇帝撰拟诏令、谕旨参与机务。

7.《纳伊条约》

【答案】全称《协约及参战各国对保加利亚和约》,1919年11月27日,协约国与保加利亚签订。条约规定,保加利亚承认南斯拉夫独立,将西部马其顿和蒂莫克河下游地区划给南斯拉夫;北部的南多布罗加划给罗马尼亚;西色雷斯由战胜国代管,后划给希腊;保加利亚必须废除义务兵役制;陆军限额为2万人,不得拥有海、空军。赔款22.5亿金法郎,37年内偿清。该条约是结束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构成战后安排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条约之一。

8.掘地派

【答案】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期间代表无地和少地农民的空想共产主义派别。领导人是温斯坦莱和埃弗拉德,自称真平等派,认为基督是世界上最伟大、最真诚的平等派。掘地派运动和他们的思想,反映了城乡最贫穷人民的愿望,但它是不成熟的、空想的,而且披上了一层神秘的宗教外衣。掘地派关于取消私有财产的主张,在当时刚刚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的英国,不但引起贵族资产阶级的敌视,即使社会中下层人民包括一些城乡贫苦人民对此也感到陌生和不现实。

9.汉宣帝

【答案】宣帝名刘询,汉武帝刘彻曾孙,出生数月,即逢刘据巫蛊事件。由于刘询幼年遭遇变故,长期生活在民间,因此对百姓的疾苦和吏治得失有所了解,这对他的施政有直接影响。霍光死后他开始亲政,他大力整顿吏治,强化皇帝权威。刘询在位期间,励精图治,任用贤能,贤相循吏辈出。

10.佩德罗二世

【答案】巴西帝国第二位皇帝(1831—1889)。5岁继承帝位,执政后他利用自由党与保守党交替管理政务,自己则保持最后裁决权。在镇压南里奥格兰德共和运动和伯南布哥起义的同时,于1840年宣布解放自己拥有的所有奴隶。颁布禁止贩卖非洲奴隶的法令。19世纪下半叶,巴西人民掀起大规模的废奴运动。1888年5月帝国政府被迫宣布废除奴隶制。佩德罗二世鼓励外国移民,开发国内资源,资本主义经济有所发展,工农业生产显著增长,铁路、电信建设也取得很大成效。他注意发展教育事业,创建巴西历史—地理协会,积极参与该会活动。对外重视发展同欧洲和美国的关系,但对邻国进行扩张。佩德罗二世是巴西历史上非常重要的君主,奠定了现代巴西的基础。

11.《色佛尔条约》

【答案】1920年8月10日,战胜国与土耳其素丹政府签订的条约。规定:土耳其的欧洲领土除伊斯坦布尔及附近地区外,东色雷斯和伊兹密尔地区割给希腊,海峡地区为非军事区,由国际共管等。条约还规定,恢复帝国主义列强在土耳其的领事裁判权,战胜国有权监督其财政经济和关税。其军队不得超过5万人,不得拥有空军和炮兵,海军仅能保留13艘轻型舰只。该条约使土耳其丧失了独立地位。由土耳其资产阶级革命领袖凯末尔领导的大国民议会坚决拒绝承认这个条约,致使《色佛尔条约》从未生效。

12.喜克索斯人

【答案】在第二中间期入侵埃及的游牧者,组成成分比较复杂,主要部分可能是属于塞姆人的游牧部落。现代埃及学者多认为他们是用和平渗透的方式入侵。其在尼罗河三角洲东部的阿瓦利斯建立了第15、第16王朝,很可能承袭了原来埃及的统治形式,国王也自称法老和拉之子,统治范围包括埃及大部和西亚部分地区。公元前1553年首都被第18王朝的雅赫摩斯一世攻占。喜克索斯人将马和战车技术传入埃及,并且其统治在客观上对埃及和西亚的交往起到了沟通作用。

13.三国同盟

【答案】德国、奥匈帝国和意大利在维也纳结成的秘密同盟。德奥结盟后,俾斯麦为进一步孤立法国,又利用法、意两国争夺突尼斯的矛盾,拉拢意大利加盟。1882年5月20日,三国在维也纳签订同盟条约。条约主要内容有:如意大利遭到法国进攻,德、奥两国应全力援助;如德国遭受法国侵略,意大利也担负同样的义务;缔约国的一国或两国遭受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大国(指法、俄)进攻,则缔约三国应协同作战;当一大国(指俄国)攻击缔约国一方时,其他两缔约国应取善意的中立,即一旦发生俄、奥战争,意大利将保守中立。三国同盟的缔结标志着欧洲列强两大对峙军事集团的一方初告形成。这个同盟条约与德奥同盟、三皇同盟同时存在,成为俾斯麦同盟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三国同盟的矛头本是指向俄国和法国,随着德国不断扩张以及英、德矛盾日趋尖锐,意大利感到担心,从1896年起便采取措施,改善了它同法国的关系。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1915年5月意大利参加协约国,三国同盟瓦解。

14.坦志麦特

【答案】1839—1871年间土耳其改革派为巩固奥斯曼的统治而实行的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运动。土耳其文Tanzimat的音译,意为改革或改良。1839年土耳其在土埃战争中失利,素丹阿卜杜勒•迈吉德一世采纳改革派建议,实行改革。改革分两个阶段,先后施行土地法、刑法、商业法、海上法等,设立法制会议和国务会议,开办帝国高级中学。此次改革促使奥斯曼帝国内部封建体制趋于瓦解,并培养了一批现代化人才,具有进步意义。

15.卡普暴动

【答案】1920年德国的反动军事政变。魏玛共和国成立不久,帝制派军人在容克地主和资产阶级反动势力的支持下,企图推翻共和政府,恢复君主制度,建立军事独裁。3月,反动的部队在柏林发动政变,组成了以官僚地主卡普为首的政府。德国工人在共产党的号召下立即奋起,粉碎了这次叛乱。

16.三星堆文化

【答案】三星堆文化是四川境内迄令发现的范围最大,延续时间最长,文化内涵最为丰富的古文化、古城、古国遗址,位于四川省广汉市城西南兴镇。其年代上限距今5000年,下限约2800年,延续时间达2000年之久。遗址最早在1929年就曾发现大批精美玉石器,在1986年发掘的两座大型祭祀坑,出土了1000多件美妙绝伦的珍贵文物,引起了世界轰动,是我国“七五”期间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三星堆被誉为“世界第九大奇迹”。三星堆文化共分四个大的文化期,说明了古蜀文化在距今3000多年至4000多年前曾是一个非常繁荣的时期。

17.杨玄感起兵

【答案】杨玄感是隋朝开国功臣杨素之子,出身名门,在朝廷上很有势力。隋朝末年,由于隋炀帝暴

考研专业课资料学长一对一诚招加盟政,隋朝统治摇摇欲坠,杨玄感伺机取代炀帝。大业九年(613年),隋炀帝第二次征高丽,任命杨玄感在黎阳督运粮草。杨玄感看到各地农民起义蜂起,炀帝征讨高丽不得人心,且又率隋军主力远在辽东前线,后方兵力空虚,于是策划起兵。听到杨玄感起兵的消息,隋炀帝惊恐万状,赶紧调集军队从高丽回撤,此时杨玄感战略失误,隋炀帝获得喘息之机,最后杨玄感兵败身死。杨玄感起兵虽然失败,但充分显示了隋朝统治集团内部已经出现裂痕,后来隋朝官员罗艺、梁师督等纷纷起兵反隋,就是杨玄感起兵的回响。

18.告缗

【答案】汉武帝为打击商人势力、解决财政困难而采取的一项重要政策。告缗是算缗的延伸。算缗是一种财产税,是汉初采取的抑商政策的一项重要内容。武帝元光六年(前129)即对商人所拥有的车辆征税。至元狩四年(前119)又下诏“初算缗钱”。元鼎三年(前114)武帝又下令“告缗”,由杨可主管其事,令民告缗者以其半与之。杨可告缗遍天下,商贾中家以上几乎都被告发。武帝派遣御史和廷尉正、监等分批前往郡国清理处置告缗所没收的资产,得民财物以亿计,奴婢以千万数,田地大县达数百顷,小县也有百余顷。商贾中家以上都因此破产,武帝将没收的缗钱分配给各个部门。告缗直到元封元年(前110)才停止。告缗为武帝的内外功业提供了物质上的保证。

19.卡蒂普南

【答案】1892年,安得列斯•波尼法秀成立菲律宾资产阶级激进派政治秘密团体——卡蒂普南,宗旨是人人一律平等和热爱祖国,主张依靠人民和暴力争取民族的独立,得到了人民的广泛支持,成为革命的核心。1897年初,卡蒂普南发生分裂,阿奎那多成为新政府的总统,波尼法秀被处死,卡蒂普南瓦解,革命力量因分裂元气大伤,在殖民军反扑之下节节败退。

20.俺答汗

【答案】俺答汗是16世纪后期蒙古土默特部的重要首领。俺答汗于明朝嘉靖年间崛起,控制了东起宣化、大同以北,西到河套,北达戈壁沙漠,南临长城的广大地域。1550年(嘉靖二十九年),大举进攻明朝。六月,围攻大同,八月,攻下通州,直逼北京,大肆抄掠后退兵西去。因这一年是庚戌年,史称“庚戌之变”。1551年(嘉靖三十年),明朝被迫开放宣府、大同等地与蒙古进行马匹交易。不久,明朝拒绝蒙古以牛羊交易的要求,单方关闭马市,双方再次开战。隆庆年间,明朝军事较为强大,俺答汗的扩张野心有所收敛,愿与明廷修好,1571年(隆庆五年),明朝封俺答为顺义王,开放边境贸易口岸。俺答汗晚年皈依藏传佛教,1578年(万历六年),他赴青海与格鲁派首领锁南坚错会面,并为其修建了仰华寺。在会面中,俺答为锁南坚错上尊号为“圣识一切瓦齐尔达喇达赖喇嘛”,为八思巴的化身,促使黄教在蒙古地区盛行开来。同时,锁南坚错为俺答上尊号为“转千金法轮咱克喇瓦尔第彻辰汗”,承认他为成吉思汗的化身,为全蒙古的大汗。

21.《贝希斯敦铭文》

【答案】波斯国王大流士一世在位期间建造的石刻铭文,因刻在贝希斯敦山崖上而得名。铭文用古波斯语、阿卡德巴比伦方言和埃兰语三种语言刻成,记录了大流士镇压高墨达暴动和其后各地起义以及他取得王位的经过。公元1835年英国人罗林森发现了该铭文并将其制成拓本,后来他译解了其中的古波斯文,这对研究波斯历史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22.《文献通考》

【答案】宋元之际马端临的著作。马端临(1254-1323),字贵舆,饶州乐平人。马端临编写《文献通考》

考研专业课资料学长一对一诚招加盟95.《1793年宪法》

【答案】又称《共和元年宪法》,是由国民公会在1793年6月24日通过的法国历史上第一部共和制宪法。它基本上体现了卢梭的人民主权的学说,是雅各宾派政治主张和经济主张的总纲领。它规定法兰西是统一不可分割的共和国;共和国实行三权分立的原则,立法权由普选产生的立法议会掌握,行政权属于对议会负责的行政会议,司法权由高等法院行使。由于当时激烈的斗争环境,这部宪法并没有实行,但是它对于调整巴黎与各郡的关系和反驳吉伦特派的宣传起了积极作用。

96.镰仓幕府

【答案】公元1192年关东武士首领源赖朝被任命为征夷大将军后在镰仓设立的幕府。镰仓幕府是以将军为首,御家人为骨干的武士政权。与天皇为首的朝廷并存,但握有实权。源赖朝死后,幕府大权由外戚北条氏控制。此后幕府权力逐渐超过朝廷,甚至干预天皇的继承。公元1232年公布第一个武士政权成文法《贞永式目》。幕府后期,外部有蒙古的入侵,内部社会矛盾日益激化。公元1333年后醍醐天皇联合武士贵族消灭了镰仓幕府。

97.《吕氏春秋》

【答案】《吕氏春秋》又名《吕览》,为战国末年秦相吕不韦集合众多门客共同编辑,完成于秦始里八年。吕不韦组织其宾客各自著述所见所思,“集论”以为《吕氏春秋》,以为天地万物古今之事,都充备其中。该书是以儒家学说为主干,以道家理论为基础,以名、法、墨、农、兵、阴阳家思想学说为素材,以封建大一统政治需要为宗旨,熔诸子百家之说于一炉的理论巨著。

98.成吉思汗

【答案】成吉思汗名叫铁木真,出生在蒙古族字儿只斤氏的一个贵族家庭,是合不勒汗的曾孙。其父也速该被仇人毒死,部属离散,铁木真后来投奔克烈部首领王罕,收集亡父旧部,逐渐恢复实力。金大定末年建立宫帐,称汗。1196年(金承安元年),与王罕联兵击败塔塔儿部,不久又随王罕与乃蛮部作战,势力渐盛。1203年(金泰和三年),遭王罕袭击。不久恢复实力,奇袭王罕牙帐,灭克烈部,为统一蒙古铺平了道路。次年,率军攻灭乃蛮部及蔑儿乞部,其他部落纷纷降附,铁木真统一了蒙古高原。1206年(泰和六年),蒙古贵族在斡难河畔召开忽里勒台(大聚会),推举铁木真为大汗,尊称成吉思汗。成吉思汗即位后,在整个蒙古高原实行千户制,建立一系列新的军事行政制度,并开始使用蒙古文字,带领部队东征西讨,奠定了蒙古国的基础。

99.《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答案】1957年2月27日,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作了《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明确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及其特点,提出了正确区分和处理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这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阐明了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一系列原则和方针政策。这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新思路,创立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理论,也是毛泽东探索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又一重大理论成果。

100.纳赛尔

【答案】埃及的第二任,总统埃及历史上最重要的阿拉伯领导人之一。1945年,纳赛尔等人组成了秘密的反政府“自由军官团”,1952年发动政变,推翻了法鲁克王朝,废除了君主政体,成立了埃及共和国。纳赛尔任总统后,在埃及实行“阿拉伯社会主义”,在政治上实行一党独裁,取缔一切反对党派,阿拉伯社会主义联盟成为唯一合法的政党;在经济上实行工业国有化政策,征收了英法等外国资本在埃及的企业,

直抵灞上,受到当地百姓热烈欢迎。前秦采取坚壁清野战术,桓温因军粮缺乏,退返襄阳。第二次北伐是

在356年,桓温击败羌族贵族势力,收复洛阳。桓温向晋穆帝建议还都洛阳,又建议自西晋末年以来南迁的士庶人等一律返回故乡。由于东晋朝野早已习惯偏安江南,桓温的建议未被采纳。后来桓温返回江南,洛阳和其他已收复的土地又相继失守。第三次北伐是在369年(太和四年),桓温率步骑五万人大破前燕军,进抵枕头,前燕得到前秦的支援,截断了晋军的粮道,桓温只得退兵。退兵途中,晋军遭到前燕骑兵的追击,死者三万余人,北伐失败。桓温北伐,虽得到广大人民的支持,但由于缺少长期规划。同时,东晋统治集团内部很多人出于压制桓温的目的,对北伐并不支持,桓温北伐所以失败。

174.《资治通鉴》

【答案】《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撰的一部编年体史书。治平三年(1066年),司马光完成了战国部分八卷,得到神宗赞赏并命其主持修书。次年,神宗为此书赐名《资治通鉴》,司马光邀请著名史学家刘做、刘恕、范祖禹为主要助手,协助他搜集资料,写出长编,由他删繁就简,写成定本。至元丰七年(1084年),全书始告完成。《资治通鉴》共二百九十四卷,又有考异和目录各三十卷。叙事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下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959年),以事系年,史料翔实,考证谨严,文笔简洁,以述事论人为主,兼及制度、文化、地理、民族。司马光在书中对一些王朝的兴亡或帝王的成败多所评论,虽以儒家正统观点为指归,但其批妄疾恶、倡导明治的精神,在封建社会中是有积极意义的。《资治通鉴》赋予编年史体以新的生命力,对后来史学界影响很大。

175.巨鹿之战

【答案】秦二世二年,秦将章邯镇压陈胜、吴广起义之后,继败楚地反秦武装,杀项梁,破邯郸,反秦武装赵王歇及张耳退保巨鹿,被秦将王离率20万人围困。赵将陈余率军数万屯于巨鹿北,因兵少不敢往救。楚怀王派宋玉为上将军,项羽、范增为将,率主力5万救赵,同时派刘邦西进攻秦。项羽愤杀宋玉,被楚怀王任命为上将军。项羽率领全部楚军渡过河水,下令全军破釜沉舟,每人携带三日口粮,以示决一死战之心。巨鹿之成,全歼了秦军主力30万人。这对最后推翻暴秦统治起了决定性作用。

176.《通典》

【答案】玄宗开元末年,刘秩曾搜罗资料,编过一部类记历代典制沿革的《政典》。杜佑在《政典》的基础上,参究历代史志,增其类例,扩其内容,用了三十多年时间,于贞元十七年(801年)编定《通典》。《通典》全书二百卷,分食货、选举、职官、礼、乐、兵、刑、州郡、边防九门,下属子目一千五百八十四。每目之下按朝代顺序记述了上古至唐代宗年间的各种典章制度的沿革,其中有关唐代的内容约占全书的四分之一,这种编写体例直接影响着后代同类著作的编写。杜佑将全书九门结成一个完整的体系,而把经济、选才放在首要位置,这是他的卓识。《通典》取材广博、史料丰富,有些记载和他书不同,为探讨唐代各种制度的发展变化提供了线索。此书还保存了一些佚书的部分内容,极有价值。《通典》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记述典章制度的专史。

177.二月抗争

【答案】1967年2月,谭震林、陈毅、叶剑英、李富春、李先念、徐向前、聂荣臻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为了捍卫党的原则,挺身而出,同林彪、江青等人进行了一场大义凛然的英勇斗争。2月14日和16日,在周恩来主持的怀仁堂碰头会和稍前召开的军委会议上,围绕着“文化大革命”要不要党的领导、应

考研专业课资料学长一对一诚招加盟253.五国伐秦

【答案】“五国伐秦”是指公元前318年,魏相公孙衍发起的联合魏、赵、韩、燕、楚等东方各国对抗秦国的事件。由于各国利害关系不同,楚燕两国没有出兵,五国间并不齐心,力量分散,秦把韩、赵、魏三国联军打得大败。之后秦暂将注意力放在后方,相继灭蜀、巴,为日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254.倭寇

【答案】元末明初,日本正处于南北朝分裂时期,封建诸侯为了掠夺财富,组织一些封建主、没落武士、浪人和走私商人以及中国境内反海禁的私贩集团结合成武装力量,经常在中国东南等沿海进行武装掠夺和骚扰,被称为“倭寇”。明代倭寇的活动,以嘉靖朝为界大体可分为两个时期。前期是从元末明初到正德年间,当时日本内战中的败将残兵、海盗商人及破产农民流入海中,乘明初混乱之时,屡寇滨海州县。洪武时,海防整饬,尚未酿成大患。永乐十七年(1419年)六月,明辽东总兵刘江率师全歼数千来犯倭寇,倭寇收敛。正统以后,政治腐败、海防松弛,倭寇侵扰屡屡得手,致倭患又起,这一时期的倭寇成员多为日本本土人,除赤裸裸侵扰外,还利用中日间存在的“勘合贸易”载运方物和武器。路遇官兵,便矫称入贡;乘其无备,则肆行杀掠,倭寇的气焰日益嚣张。嘉靖以后,倭寇勾结中国商人更加猖獗。在中国人民的抗倭斗争的打击下,倭患最终被扫除。

255.《米兰敕令》

【答案】公元313年,君士坦丁一世在战胜政敌之后,联合其同盟者李锡尼共同颁布的诏令。在诏令中他正式承认基督教可以与其他宗教并存,给予其合法地位,并归还之前没收的基督教教产。《米兰敕令》是基督教历史上的重要转折点,标志着罗马帝国统治者对基督教由镇压迫害转化为保护利用的政策,而基督教就此开始与帝国政权合流,为统治阶级服务。

256.改土归流

【答案】改土归流是明代开始在我国西南地区采取的一种有效的统治政策,是根据少数民族地区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特点采取不同政策的一种方法。在比较发达的地区,裁撤原来的土司,由中央派出流官担任知府、知州、知县进行统治,称为“改土归流”,清代在西南地区继续贯彻并完善这一政策。“改土归流”对改善地方政治环境,发展地方经济,开展文化交流,加强中央政府的统治起了一定的作用。

257.《1795年宪法》

【答案】又称《共和三年宪法》,是热月党新宽容派的基本纲领。它规定法国为共和国;立法机构为两院制,上院为元老院,下院又称五百人院;行政机构是由5名督政官组成的督政府,由立法机构任命。它是一部保障资产阶级独占统治的,带有革命高潮时期若干痕迹的宪法。

258.部曲

【答案】部曲在汉代本是军队编制的名称,大将军营有五部,部下有曲。联称泛指某人统率下的军队。东汉末黄巾起义和其后的军阀混战时,许多苦于战乱的农民都去请求武装的世族大姓保护,而世族大姓为聚众自保或出师作战,也需要充实武装力量,于是承袭了东汉以来私兵的传统,作战时是部曲,平时是佃客,即且耕且战的武装耕作者。()

259.修正主义

【答案】1895年恩格斯去世后,德国的伯恩施坦发表了其代表作《社会主义的前提和社会民主党的任

考研专业课资料学长一对一诚招加盟顿女真族内部秩序,发展经济,势力不断壮大,最终合并了海西女真和东海女真诸部,基本上统一了整个女真部落。在统一过程中,他创立了八旗制度这样一种军政合一的组织,并兴建城池,选拔人才,初步建立起政权组织,创制了满文,加强了统治。1616年,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称汗,建立大金(史称后金)政权,开始割据辽东并向明朝发起进攻。1619年,在萨尔浒战役中大败明军,进入辽河流域。1625年迁都沈阳。1626年,在进攻宁远时受伤,不久病死。清朝建立后,追尊他为太祖。

334.王小波、李顺起义

【答案】四川地区自晚唐起就很富庶,入宋之后,朝廷对其增加赋税,又设置禁止商旅私下买卖布帛的“博买务”,官府和兼并势力趁机贱买贵贩,谋取暴利,致使因地狭民稠、耕稼不够供给的四川黎民苦不堪言。淳化四年(993年)二月,王小波、李顺等在青城县率众起义。王小波宣言:“吾疾贫富不均,今为汝均之”,“均贫富”的口号,得到贫民的拥护,起义军很快攻克青城、彭山诸县,转战于邛、蜀诸州,起义队伍迅速壮大,增加至数万人。十二月,起义军在江原县与官军激战,王小波杀四川都巡检使张珥后亦伤重身死,义军由其妻弟李顺领导继续斗争。李顺率军连续攻克蜀、邛、汉、彭等州,队伍发展到数十万人。淳化五年(994年)正月,起义军攻占了成都,建立了大蜀政权,李顺为大蜀王,改元应运,然后遣兵四出,攻占州县,很快就控制了北抵剑门、南及巫峡的广大地区。宋太宗急令亲信宦官王继恩为四川招安使,统率各路军马入川镇压起义军。五月,王继恩攻破成都,惨杀三万义军,李顺战死,许多义军将领被俘后不屈而死。义军余部在张余等率领下继续征战,除占据成都外,一度攻占嘉、戎等八州。宋朝不断派兵、遣使入川,至道元年(995年)二月,张余在嘉州被捕牺牲。十一月,李顺余部全部失败,起义最终被镇压下去。王小波、李顺起义在中国农民战争史上第一次明确地提出了“均贫富”的口号,标志着农民战争进入了一个崭新阶段。

335.波斯尼亚危机

【答案】1908年由于奥匈帝国吞并波黑而引发的地区性危机。20世纪初,由于塞尔维亚国家的独立和“大塞尔维亚主义”的触发,由奥匈帝国统治的塞族血统的各民族相继爆发民族独立运动,引起奥国的恐慌。1908年,奥国正式宣布吞并波黑。塞尔维亚政府认为战争不可避免,便进行战争动员,并向俄国求援。德国对俄国进行了有力的干涉。俄国由于财政拮据,也未得到英、法的有力支持,只好屈从了德国的压力。塞尔维亚政府也在俄国的劝告下随之屈服。

336.四时捺钵

【答案】辽实行的一种制度。捺钵,契丹语,意为行营,辽虽建立了汉族模式的王朝,但其皇帝始终保持着先人的游牧生活传统,居处无常、四处转徙。四时捺钵又分为“春水”“秋山”“坐冬”“坐夏”大部分贵族和官员皆随同皇帝而行,捺钵成为国家政治中心,又称“行朝”,禁卫森严。皇帝通过捺钵进行军事训练,并笼络归属民族酋长。冬季捺钵还要举行北、南臣僚会议,商讨国家大政,决定重要人事任命。可见捺钵体制在辽的政治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辽虽仿照中原王朝的模式建立了国家,但是由于本民族的游牧传统,实行的这种制度,可以说这是由于他们本民族的生活方式决定的,同时要看到这种制度弊端——它使得辽没有固定的政治中心,到了后期显得更加明显。()

337.鉴真

【答案】唐代赴日传法名僧。俗姓淳于,扬州江阳县人。753年,鉴真赴日本传授佛教戒律,在经历

412.六经与六艺

【答案】六经是《诗经》、《尚书》、《礼经》、《乐经》、《周易》、《春秋》等六部经典的统称。其中,《礼经》汉代是指《仪礼》,宋以后《五经》中的《礼经》一般是指《礼记》。中国古代儒家要求学生)

413.金玺诏书

【答案】公元356年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查理四世为稳定帝国政局,防止教皇干涉皇位选举颁布的诏书。诏书确定了可以选举皇帝的七选帝侯。分别是:科隆大主教、美因斯大主教、特里尔大主教、萨克森公爵、莱茵宫廷伯爵、勃兰登堡边地侯和捷克国王。皇位空悬时由萨克森公爵和莱茵宫廷伯爵摄政。诏书同时承认诸侯在各自邦国内拥有行政权、司法权、关税权和铸币权,规定各邦内的市民和自由农民均属于他们邦内的君主。由此德意志诸侯的独立地位得到了完全的肯定。

414.波士顿倾茶事件

【答案】1773年发生的北美殖民地波士顿人民反对英国东印度公司垄断茶叶贸易的事件。1773年,英国政府为倾销东印度公司的积存茶叶,通过《救济东印度公司条例》,东印度公司因此垄断了北美殖民地的茶叶运销。该条例引起北美殖民地人民的极大愤怒,1773年12月,波士顿反英群众将东印度公司三只条船上的茶叶全部倒入大海,此事件史称“波士顿倾茶事件”。波士顿倾茶事件是一场由马萨诸塞波士顿居民对抗英国国会的政治示威。它是北美人民反对殖民统治暴力行动的开始,是美国革命的关键点之一,也是美国建国的主要国家神话之一。

415.米达制

【答案】西属美洲殖民地时期主要存在于秘鲁地区的一种强迫徭役制。殖民者盗用印加时代“米达制”轮换劳动的形式,强迫印第安人每年要送一定数量的成年男子(在墨西哥为4%,秘鲁为14%)到矿场工作。因其具有奴隶制强迫劳动的因素,遂成为一种具有法律约束力、在印第安人中强制推行的徭役制度,实则是隐藏在轮换劳动形式之下的普遍奴隶制,具有极其残酷的特征。

416.士师时代

【答案】以色列犹太人所处在的部落联盟时代。所谓“士师”是以色列人的先知、统帅和救世主三位一体的,被看作是上帝选定的、被赋予上帝智慧的一些人,实际上就是军事民主时代的王或军事首领。“士师”一词的希伯来文含义为“审判者”或“拯救者”,士师有双重责任:平时管理民事,战时率兵出征。士师时代包括了从以色列犹太人占领迦南(约公元前1230年)到扫罗称王(约公元前1020年)之间的两个世纪左右的时间,这是以色列犹太人的氏族部落制度解体时期。

417.阿姆利则惨案

【答案】英国殖民当局屠杀印度阿姆利则人民的血腥事件。1919年3月,阿姆利则市民不断举行反英斗争,抗议《罗拉特法案》。殖民当局派军进驻该市。4月13日,领军的将领下令向在阿姆利则市一个广场上集会的群众开枪,造成流血冲突。惨案的发生,激起了印度各地更大规模的反英浪潮。

418.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

【答案】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一支抗日武装。抗战爆发后,国共两党协议,将南方数省的红军游击队改

494.耶稣会

【答案】天主教的主要修会之一,又称耶稣连队,1535年8月15日由西班牙贵族军官伊格纳修•罗耀拉建立,因其反对当时基督新教的宗教改革而成立,获得罗马教廷的许可。耶稣会最主要的任务是教育与传教,在欧洲兴办许多大学,培养出的学生除是耶稣会人才外,也活跃于政界。

495.线形文字

【答案】古希腊迈锡尼文明所使用的文字,属于古希腊语的一支,是用原有的线形文字来书写迈锡尼语言,1952年释读成功。现存的线形文字B的材料绝大多数是王室经济文书,对政治历史揭示不多。文书的内容充分表明迈锡尼社会是奴隶制社会。这些资料为研究当时迈锡尼文明的经济状况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496.《大诰》

【答案】《大诰》是明太祖朱元璋亲自写定的刑典,包括《大诰》、《大诰续编》、《大诰三编》三部分,统称《御制大诰》。洪武中期,官吏贪赃枉法、豪强兼并、脱避粮差日趋严重。朱元璋为维护统治,遂将“官民过犯”典型案例辑录成册,仿周公《大诰》之制,先后有《大诰》、《大诰续编》、《大诰三编》颁行天下,告诫臣民。《大诰》所列罪案中惩处贪污罪案占全部罪案的一半左右。次者为惩治侵占钱粮和豪右逃避粮差的罪案。《大诰》惩罚刑律极为严酷,超出《大明律》标准,诛杀者以贪官污吏、害民豪强为主。明太祖规定《大诰》每户一本,家传人诵,学校课士和科举策试也以《大诰》为题。更加充分地反映了明太祖乱世用重典的思想。

497.《洛阳伽蓝记》

【答案】魏抚军府司马杨街之撰,是一部记载城市佛教寺院的书,本书以记洛阳伽蓝为题,另及地理、政治、人物、风俗各个领域。除了部分的内容是取材于前人撰述外,余皆作者亲见亲闻之洛阳佛寺的景色及其有关)

498.《墨子》

【答案】《墨子》又称《墨经》,大部分篇章都是墨子的弟子或再传弟子记述墨子言行的集录。墨子提出了十大政治主张,即兼爱、非攻、尚贤、尚同、尊天、事鬼、非乐、非命、节用、节葬,这些主张反映了小生产者、小私有者的愿望,是他们渴望的利益体现,这些主张有其平等、进步作用,但也存在许多不切实际的地方,加之在战国时代,封建制正处于上升时期,因而更是无法实现。在认识论方面,墨子提出是非真假标准的“三表法”,“三表法”的出发点是唯物主义的,主张根据前人的间接经验、群众的直接经验和实际效果判断是非,是认识论上的一大进步,但其过分夸大了感觉的作用,反映了小生产者的局限。

499.伊凡雷帝

【答案】莫斯科公国沙皇伊凡四世,1547即位。从1549年起,伊凡四世开始推行司法、军事和政治方面的改革。这些改革措施加强了沙皇和中央的权力,削弱了大贵族的势力。伊凡四世推行对外扩张的政策。在其统治后期,在国内实行所谓“特辖制”,严厉打击大贵族,加强沙皇专制。伊凡四世加强专制统治的手段非常残忍,历史上称其为“伊凡雷帝”,即“恐怖的伊凡”。

(3)隋唐政府的重视,唐政府统一货币;

(4)发达的水陆交通;

(5)频繁的民族交流和中外交流

539.东汉光武帝是怎样加强中央集权的?

【答案】(1)集权于尚书台。光武帝以优待功臣贵戚为名,赐以爵位田宅,高官厚禄,而除去其军政大权。光武帝鉴于西汉前期三公权重,权柄下移,虽设三公之位,而把一切行政大权归之于设在中朝由皇帝直接指挥的尚书台。所有一切政令都由尚书台直接禀陈皇帝,由皇帝裁决,“虽置三公,事归台阁”。

(2)简化机构,裁减冗员。下诏令司隶州牧各实所部,省减吏员。同时,废除西汉时的地方兵制,撤销内地各郡的地方兵,裁撤郡都尉之职,也取消了郡内每年征兵训练时的都试,地方防务改由招募而来的职业军队担任。

(3)提倡儒学,表彰气节。光武帝继承了西汉时期独尊儒术的传统,东汉建立后,即兴建太学,设置博士,各以家法传授诸经。刘秀尊崇儒学,特别是对儒家今文学派制造的谶纬迷信更是崇拜备至。他鉴于西汉末年一些官僚、名士醉•心利禄,依附王莽,乃表彰气节,对于王莽代汉时期隐居不仕的官僚、名士加以表彰、礼聘,表扬他们忠于汉室、不仕二姓的“高风亮节”,企图养成重名节的社会风气,为巩固东汉封建统治服务。

540.北魏均田制、租调制的内容。

【答案】北魏统一北方后,为了维护拓跋贵族的统治,在土地和赋税制度上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颁布了均田制和租调制。(太和九年)485年,北魏政府采纳汉族地主李安世的建议,颁行均田令。规定:

(1)男子15岁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女受露田二十亩,实际给田时,露田加倍,以备休耕。露田不准买卖,年老免课及身死还田。

(2)男子给桑田二十亩或麻田十亩,妇女给麻田五亩,奴婢受田与平民数量相同。耕牛每头受露田三十亩,限四牛。三口人给宅地一亩,奴婢五口给一亩。

(3)狭乡之民可以迁往宽乡受田,宽乡之民可任力耕垦,不受限制。

(4)地方官吏随官府所在地就近受田,刺史十五顷,太守十顷,治中、别驾各八顷,县令、郡丞各八顷,离职时移交下任。均田制的目的在于保证国家的赋税收入。

486年,北魏政府又颁行了租调制。规定一夫一妇年纳租粟二石,调帛一匹;15岁以上的未婚男女四人、从事耕织的奴婢八人、耕牛二十头,各纳相当于一夫一妇的租调。北魏租调制的实行,是在不触动地主阶级基本利益的前提下,改变了过去赋税征收的随意性,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自耕农的负担,稳定了政府的收入。

541.略述东汉的对外关系发展情况。

【答案】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疆域的扩大,东汉王朝与邻国的联系更加密切,经济文化交流也相当频繁。

(1)东汉末年,在朝鲜半岛的北部先后兴起高句丽、百济、新罗三个国家。在朝鲜半岛的南部有西边的马韩,东边的辰韩,南边的弁韩,其中马韩最大,与汉人接触较多,受汉化影响也较大。三韩在东汉王朝的强烈影响下,从原始社会模仿汉朝的剥削方式和政治制度,直接走上了封建化的道路。

考研专业课资料学长一对一诚招加盟“人祭”的陋习。列置民于神之上、反对人祭都是奴隶制崩溃的反应。

580.简述秦代社会的阶级构成。

【答案】秦代的阶级构成与前代相比,发生了一些变化,主要如下:

(1)地主阶级。来源主要有二:一是原秦国的大、中、小军功地主;二是原六国的地主、贵族,他们属于宗法性地主。虽然都属于统治阶级,但后者地位远不如前者显赫。

(2)农民阶级。这一阶级大致有两个阶层,即自耕农和依附农。其中自耕农是秦代农民的主要成分,他们被称为“士伍”,大多没有爵位,但有独立户籍,有属于自己的生产资料和妻子、家室,是国家各种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依附农来源于

秦国及原六国旧有的依附农民,他们因对于地主阶级的人身依附程度不同又有“雇农”、“佃农”之分,是农民阶级中受压迫和剥削最重的阶层。

(3)官、私奴隶。秦代社会存在的奴隶,有前代遗留下来的,也有自由民因犯法、作为俘虏或是少数民族人民被掠而重新沦落为奴隶的。奴隶有官、私两种,他们仍然是整个社会中的最底层,是受剥削和压迫最重的阶级。

(4)商人、手工业者和游民。秦代商人为数不少,许多大商业者是秦代统治阶级中享有特权的阶层,但小商人和小手工业者仍是多数,而且是被统治阶级。游民的成分很复杂,有失掉土地到处流浪的原秦国的“游惰之民”,也有失掉财产和地位的秦及六国贵族,他们也是被压迫者。

581.简述元朝的民族政策。

【答案】元朝民族政策的主要特点是实行以民族歧视为主要特点的等级的划分制度——四等人制。元世祖至元时,把居住在当时中国境内的人分为四等:第一等是蒙古人,包括原来蒙古各部的人;第二等是色目人,包括西夏、回同、西域以至留居中国的一部分欧洲人:第三等是汉人,包括契丹、女真和原来金统治下的汉人;第四等是南人,指南宋统治下的汉人和西南各民族人民。元统治者把色目人列为第二等,是为了提高回回上层分子的地位,使他们成为蒙古贵族统治的助手,把汉族分为汉人和南人,则是为了要分化汉族人民,削弱他们的反抗力.元朝政府采取各种方法来固定这些民族的等级。在统治机构中,长官和掌权的官吏都是蒙古人或色目人,其次才是汉人,而南人在宋亡后的很长时期内,几乎很少有人在中央作官,一般来讲,汉人与南人只能做一般官吏,最多担任副长官。地方的官吏达鲁花赤一般也由蒙古人担任,并规定色目人作同知,汉人作总管,同知、总管彼此互相牵制,都要服从达鲁花赤的指挥。在军队组织上,有蒙古军、探马赤军、汉军和新附军的区别。出兵时各军参差调用,而以蒙古军为主力,军权都掌握在蒙古军帅的手中。在刑法上,规定蒙古人、色目人和汉人分属不同的机关审理,蒙古人、色目人享受一些特权。四等人制的最大作用在于巩固蒙古、色目和其他民族上层统治者的权利,对汉人和其他被统治阶级人民进行种种歧视和限制。

582.元代宗教政策的特点有哪些?

【答案】(1)对诸教普遍设立管理机构,委名僧大德以官职。

(2)元朝对待诸教的实际措施就是对其减免赋税。

(3)元朝的统治者任用宗教教徒为官,并对各派宗教领袖大加封赐。

(4)元朝统治者对佛教、道教等所建寺院有大量的赐田。

考研专业课资料学长一对一诚招加盟622.简述唐朝与周边民族之间的关系。

【答案】唐前期疆域辽阔,边疆地区民族众多,唐朝在这些地区设置了许多都护府、都督府。一些少数民族建立过地方政权,唐朝与这些地方政权有密切的联系。

(1)唐代活跃在大漠南北的少数民族主要是东突厥、回纥和黠戛斯。隋末唐初,占据大漠南北的东突厥屡次攻掠内地,成为唐朝的重大威胁。贞观三年(629年),唐太宗派李靖等大败东突厥,东突厥灭亡了,唐朝在其地设定襄、云中两都督府,任命东突厥贵族为都督统率部众。此后,唐太宗又用金帛赎回了被突厥贵族掳去当奴隶的八万汉族人民,恢复了他们的平民身份。回纥是铁勒的一支,配合唐军灭薛延陀,并占据其大部分土地。安史之乱时,回纥曾助唐平叛。回纥后改名回鹘。开成五年(840年),回鹘内部纷争,黠戛斯乘机灭亡回鹘汗国,回鹘人大部分西迁。

(2)贞观九年(635年),唐将李靖击降吐谷浑,设立安西四镇。显庆二年(657年),唐派将军苏定方等进攻西突厥,西突厥灭亡。唐迁安西都护府于龟兹,统领龟兹、焉耆、于田、疏勒四镇,称“安西四镇”。四镇为唐朝经营西域的军事基地,对西域的统一起重要的保障作用。长安二年(702年),设北庭大都护府、安西大都护府,两大都护府是唐在西域的最高统治机构。

(3)六世纪后期,吐蕃在今西藏西南部建立奴隶制国家,其王称赞普。七世纪初,赞普松赞干布统一西藏高原,都于逻些城。贞观十五年(641年),唐太宗以文成公主入吐蕃和亲,嫁给松赞干布。

(4)唐朝时期,在今云南一带居住着许多部落,名号繁多。就种族来说,主要有白蛮与乌蛮。从七世纪初叶到中叶,乌蛮部落不断向洱海地区迁移,征服了白蛮,建立起了六个诏。后南诏统一云南,建立南诏国。唐朝封其首领皮逻阁为云南王。南诏与唐时战时和。乾符四年(877年),双方恢复和好关系。

(5)唐代在东北地区居住着靺鞨等少数民族。靺鞨是满族的祖先,其中势力最强的是粟末、黑水两部。圣历元年(698年),粟末首领大祚荣建立了政权。先天二年(713年),唐玄宗在其地设忽汗州都督府,以大祚荣为渤海郡王、忽汗州都督。黑水部因居于黑水一带而得名。唐玄宗时,在其地设黑水都督府,以其首领任都督。黑水鞋帽常到中央朝贡,与唐朝保持着密切联系。室韦居于今黑龙江上游和额尔古纳河一带,唐初归附。唐在其地设室韦都督府,以其首领为都督。契丹游牧于辽水流域,唐初归附。唐在其地设松漠都督府,以其首领为都督。

623.简述曹操得以统一北方的原因。

【答案】政治上,曹操采纳部下的意见,将汉献帝迎到自己的势力范围许昌,取得“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政治优势。经济上,曹操在许下募民屯田,获得上百万斛粮食,初步解决了军粮问题。军事上,曹操灵活用兵,先后击败北方割据的几大势力,特别是官渡之战打败袁绍,奠定了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另外,曹操善于使用人才,内部比较团结,这也是他能够统一北方的重要原因。

624.略述商代国家机构的发展状况

【答案】(1)在夏代国家制度的基础上,商王朝的统治机构有所加强,组织不断趋于完善。①继承并不断加强了自夏代业已实行的王位世袭制。②以王室为中心的众多贵族,构成了奴隶主阶级的主要组成部分,他们是商王朝统治的支柱。③国家机构不断扩大,形成了相当复杂的体制。商王之下,地位最高、权势最大的是冢宰或师尹,稍次于冢宰的高级官尹称为卿士,有司徒、司空、司马等,他们都是重要的政务官,各有其僚属,总称为“百僚”或“多尹”。“多尹”之下,又有分掌各项具体事务的“小臣”、“多宰”。④军队和刑法在商代得到加强。《汤刑》比《禹刑》更为完备,商代的刑法条目已渐趋完备。军队组织更为庞大,到商代后期,战车部队已成为作战主力,这些军队和战车都由商王和卿士统领,成为他们统治、镇压广大人民的重要工具。⑤宗教职能是构成奴隶制国家机器的又一重要组成部分。以“巫”为首,组成庞

考研专业课资料学长一对一诚招加盟康城内外修建了许多寺院,他自己三次舍身同泰寺,群臣又三次聚钱把他赎出来。在萧衍推动下,佛教在梁朝极为发达。萧衍政治上没有任何建树,却希望通过侥幸手段取得成功,东魏大将侯景与掌权的高澄发生矛盾,侯景为求自保,向萧衍表示愿意将自己占据的土地献出来,萧衍贪图土地,结果酿成侯景之乱,萧衍被囚禁并饿死,梁朝也就很快衰落了。

668.扼要分析王安石变法的主要措施及影响。

【答案】王安石在宋神宗熙宁年间(1068—1077年)主持变法,称为熙宁变法。变法以“富国强兵”为宗旨,主要内容为“理财”、“整军”及“育才”。

(1)理财诸法

①均输法。根据京师和政府的需求情况、各地产品的供销情况,有计划地“徙贵就贱,用近易远”,保证京师的正常供应和市场的稳定,限制商人投机倒把,也节省了国家的开支。

②青苗法。每年正月和五月青黄不接时,政府按户等高低贷粮食或钱给农村住户,称青苗钱。半年后加息两分归还。以低利贷代替地主的高利贷,也增加了政府的收入。

③募役法。把原来按主户户等轮流充差役的办法,改由州县出钱募人应役。募役的费用由主户按户等高低分担,保证了农业生产的顺利进行。

④市易法。由政府出资,在开封设“市易务”,评价收购暂时滞销的货物,等到市场缺货时再卖出。

⑤方田均税法。在各地丈量土地,将田地的亩数、主人姓名、土地肥瘠等级登记上册,叫“方田”。各县根据承担的租税总额按在册的土地土质好坏分为五等,均摊租税,叫“均税”,以解决地税负担不均的问题。

⑥农田水利法。规定各地兴修水利工程,其工料由当地居民按照户等高下分派。

(2)整军诸法

①置将法。针对更戍法造成的“兵不知将,将不知兵"的局面,将禁军固定的在一定的辖区,与固定的将领就地加以训练。

②保甲法。把农村民户加以编制,十家为一保,五保为一大保,十大保为一都保。凡家有两个以上的,出一人作为保丁。在农闲时集合保丁,练习武艺,旨在维护统治。这是募兵制向征兵制过渡的一种尝试。

③保马法。实行民户按资产代官养军马,减少了官府养马的费用,官府也获得了更多的战马。

④军器监法。设置专门的机构“军器监”,加强管理,保证质量,从而逐步改善了军器的制作。

(3)育才诸法

①改革科举制。保留进士科,罢诗赋、明经诸科,增设明法科。

②三舍法。将太学分为三等,即上、内、外三舍。上舍的优秀学生可以举荐于中书省,直接授官。

③编行《三经新义》。以王安石为首的变法派重新注释《诗》、《书》、《周礼》,通称《三经新义》。学校用它做教材,科举以它为标准。

变法影响;王安石变法是统治阶级在北宋严重危机下一次自上而下的政治改革运动。新法的实施,基本上达到了富国强兵的预期目标,朝廷收入增加,财政状况大为改善;限制了高利贷对农民的盘剥,扩大了商人对市场的操纵;国力有所增强,军队的战斗力得以提高。

宋神宗去世以后,年仅10岁的哲宗即位,改元“元祐”。高太后召司马光等入朝执政,几乎完全废除全部新法,史称“元祐更化”。

669.简述清代前期采取的发展生产的措施。

【答案】明末战乱和清初圈地,造成社会经济衰退,田地荒芜,人丁稀少。所以清代在康熙年间社会

(5)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形成一种守成循默的政治风气,大臣相信祖宗之法已经完美,如有更张,会对国家造成伤害。对此,不能一概认为是保守,守成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保持政策的稳定的一种表现,是对唐代以来“进士浮薄”风气的抑制。最先敢于冲破祖宗家法约束的是寇准。王安石变法提出“三不足”的精神,努力改变这种风气。

708.简述明代宦官专权的情况。

【答案】明朝宦官专权的历史可追溯到明初。明太祖鉴于历史上宦官专权乱政的教训,曾颁布禁止宦官干政的命令,但仍不时派宦官出外办事。明成祖夺位后.对宦官十分倚重,放手使用,充当统治耳目。宦官机构的设置逐渐增多,达到了二监、四司、八局,合称“二十四衙门”。但英宗以前,皇帝皆亲自视政,宦官专权的现象还不明显。自英宗即位,宦官王振恃宠专撞用事,才正式开启明朝宦官专权的局面。

宦官对朝政的控制主要体现在司礼监身上.掌奏章机要,历来由皇帝心腹宦侍担任。随着票拟制度形成,皇帝的最后裁决意见,由司礼监秉笔太监用红笔批写在奏章上,称“批红”。于是,秉笔太监成了皇帝的代言人。

宦官在明朝特务政治中扮演了主要角色。成祖永乐十八年,设立东厂,掌侦伺缉捕之事,由宦官统领,后例用司礼监太监提督.东厂与洪武时期设置的锦衣卫工作性质相近,合称厂卫,因厂属内官,其权势又在卫上。东厂番役皆自锦衣卫差拨,后来锦衣卫即归于东厂节制,卫官多用宦官弟侄、党羽。在宦官严重专权的时期,厂卫横行亦更甚,全国上下告密盛行,一片恐怖气氛.

在经济方面,宦官负有管理皇帝产业和代皇帝监督财政税收之责。

宦官在军事上也承担着重要职责.京营要受宦官监督。于各省各边镇广泛设立镇守太监,以监视武将,控制地方驻军。

总之,明朝宦官的权力十分广泛。举凡政治、经济、军事各领域,只要国家官僚系统延伸所及,宦官的触角也随之而入,他们实际上成为皇帝监视官僚机构的代表。

709.简述西魏府兵制的建立及其特点。

【答案】西魏北周宇文泰仿周官六军之制,建立了府兵制。他把军队分为六军,分属六柱国大将军率领,每柱国下辖二大将军,每大将军督二开府,共二十四军。府兵不入民户户籍,免除租调和力役.府兵的地位高于过去的兵户,所以战斗力较强,后来,宇文泰还把汉族大族的私人武装“乡兵”收归朝廷,既增强了兵力,也缓和了民族关系。府兵制的特点是军民异籍、兵农分离,胡汉分治。北周的府兵制既有鲜卑人部落兵制的痕迹,又受到汉族“六军”兵制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北魏末年以来武人地位下降,胡汉矛盾加剧的问题。隋唐时期承袭了府兵制,并有一些调整。它与均田制结合,府兵服役期间,免征税庸调,但出征时自备武器、粮食,军费负担加在农民身上,成为兵农合一,寓兵于农的制度.唐中期以后随着均田制的破坏,战事频繁,兵役繁重,府兵杜会地位下降,逐渐为募兵制所取代。()

710.概述宋朝与日本和朝鲜的友好往来。

【答案】(1)北宋时,正当日本藤原氏执政的全盛时期,对北宋采取闭关政策,几乎没有日本船来中国贸易。所以只有北宋一方的对日航海贸易活动。北宋、南宋时对日航线都是从明州出发,横渡东海,到达日本值嘉岛再转航到博多港。南宋时,日本平氏家族当权,直接控制大宰府,鼓励并垄断了与中国的海上贸易。一改北宋以来中国船独往的局面,恢复了中日海船交相往来的海上贸易盛况。

(2)宋代对高丽主要有两条航线。北线:从山东半岛出发,横渡黄海,用两天可到朝鲜半岛西南海岸的瓮津,比唐代的高丽渤海道便捷。南线:从明州出发至朝鲜西岸礼成江碧澜亭。宋代高丽遣宋使57次,

第一步,以康熙五十年的人丁数作为以后征收丁银的标准,把丁银固定下来,以后滋生人丁永不加赋。第二步,实行摊丁入亩,也叫地丁合一,丁随地起,即不再以人为对象收税,而是把固定下来的丁税额摊到地亩上。每地税一两分摊若干丁银,称“地丁制”。

2025年云南民族大学0602L4中国古代史《加试中国古代史》考研复试核心860题(名词解释+简答+论述+史料分析题)

(2)评价

①摊丁入亩是我国古代赋役史上划时代的大事,使历来实行的二元税制(土地税、人口税)变成单一的土地税制。

②它减轻了无地少地农民的负担,缓和了社会矛盾,促进了生产的发展。

③国家基本上放弃了对农民特别是无地农民的直接控制,农民获得了一定的人身自由,迁徙和改业都不再受严格的户籍限制。无地农民进入城镇或矿山,出卖劳动力,为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准备了条件。

④班匠银和市丁银也摊入了地亩,无地的工商业者不再有丁银负担,有利于工商业的繁荣。

⑤摆脱了人口增长与赋役制度的联系,在中国历史上沿用几千年的人头税基本被废除,民众不再有添丁加税之虑和为躲避丁税而逃匿的需要,有利于人口的统计和增长。

⑥摊丁入亩也有局限性。它废除丁银制不是通过直接放弃丁银税而是以摊丁入亩的方式将丁银负担转嫁给佃农。此外,徭役加派也未根除。

三、论述题

751.论述明初朱元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答案】(1)实行分封制度,作为国家基本制度。在中央废除中书省,权分六部,权归皇帝。在地方废除行中书省,实行三司分立。

(2)在军事制度上,中央设立五军都督府,统领全国军队,调兵权归兵部,二者互相牵制。在地方上,实行都司卫所制度,统军却不负责作战.从而使军事权力分散于不同部门。

(3)在法律上,朱元璋不仅颁布《大明律》,而且颁布《大诰》,利用胡惟庸案与蓝玉案,诛杀功臣,利用空印案与郭桓案,整顿吏治。

(4)在基层制度上,加强对民间基层的控制管理,镇压地方豪强。

(5)在对外政策上,朱元璋确立了保守的基调。

752.简述汉代的今、古文经之争。

【答案】秦焚书坑儒以后,汉初儒家经典只能靠学者们背诵记录,再由“隶书”抄写下来,称为今文经。而在孔子旧宅与河间献王等处得到许多战国时代留下来的儒家经典,用篆书抄写而成,被称为古文经。

今文经和古文经字体不同,篇章多少不同,对经学内容的解释也有差异。今文经学解释经义在于“通经致用”,重章句推衍,结合阴阳五行灾异和刑名学说“微言大义”,提倡大一统,尊君抑臣,正名分等。今文经学出现较早。董仲舒以治今文经《春秋公羊传》得到汉武帝赏识,故在董仲舒的建议下陆续被立为学官。古文经学看重章句训诂,把儒学经典视为古代历史资料,包括古代社会政治制度。古文经晚出,遭到今文经的排斥,长期不得立为学官。(✿)

成帝时,刘向、刘歆父子发现《春秋左氏传》、《逸礼》等古文经书,引起争论。王莽当政时,刘歆把《左氏春秋》、《逸礼》等立于学官。东汉光武帝取消古文经博士,复立今文经博士。由于古文经学在内容上胜过今文经学,又受到章帝重视,古文经学的传播日益广泛。东汉最有名的学者如贾逵、服虔、马融、郑玄均为古文家,或兼通古今。在马融、郑玄兼采古今的影响下,今古文渐混同。东汉中叶以后,博士人选中,古文家可任今学博士。东汉末董卓之乱后今文学遂日益衰微。

考研专业课资料学长一对一诚招加盟而后可。大抵摄.舶风便而行,一日千里,一遇朔风,为祸不虬幸泊于吾境,犹有保甲之法,苟泊于外国,则人货俱没

——摘自《岭外代答》卷三之《航海外夷》

回答:

(1)依据材料说明宋代人掌握了哪些航海技术?

(2)依据材料说明宋政府对外贸易的政策及其影响。

(3)据地理知识和上述材料分析大食商人来华贸易两年一往返的原因和留居中国的原因。

【答案】(1)能造大海船;能用罗盘针准确地指引航海;能通过观日出日落预知天气;能通过观测云气而知风向;能通过观水的浑清而知山的远近;能通过观测鱼群而知礁石情况;能通过海底泥沙知港口的远近;能通过观测月中、月末的天气而知一旬之内的天气状况。

(2)在通商口岸设市舶使,管理对外贸易;鼓励外国商人来华贸易,保护外国商人。增加了政府收入,吸引大批西亚、南亚商人来华贸易。

(3)受季风和洋流的影响,顺风顺水而行则速,逆风逆水而行则容易产生不测。中国政府有保甲法,社会安定。

78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自遭荒乱,率乏粮谷。诸军并起,无终岁之计,饥则寇略,饱则弃余,瓦解流离,无敌自破者不可胜数。袁绍之在河北,军人仰食桑棋。袁术在江、淮,取给蒲赢。民人相食,州里萧条。

——《三国志•魏武帝纪》注引《魏书》

材料二:自永嘉丧乱,百姓流亡,中原萧条,千里无烟,饥寒流陨,相继沟壑。

——《晋书•慕容觥载记》材料三:江、淮田一善熟,则旁资数道,故天下大计,仰于东南。

——《新唐书•权德舆传》

材料四:(唐朝时)扬州富庶甲天下,时人称扬一益二。

——《资治通鉴》卷259

问题:

(1)材料一、材料二反映了什么问题?

(2)材料三、材料四反映了什么问题?

(3)根据上述材料分析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

【答案】(1)材料一、材料二反映了自东汉末年开始,由于战争不断,北方经济受到严重破坏。

(2)材料三、材料四反映了唐朝时,南方经济发展迅速,已经超过北方经济的发展水平。

(3)长期以来,中国经济重心一直在北方。自东汉末年天下大乱,北方战乱不断,经济遭到严重破坏。与北方相比,南方地区战争较少,当地经济未受到严重破坏,仍然保持持续发展的势头。同时,北方大量人口南下,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大量的劳动力,对推动南方经济的发展有很大帮助。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到唐朝中后期,中国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788.阅读下列史料并回答问题:

“于此思穷变通久之道,不必求之天降地出,惟一破目前之成例,曰开海禁而已矣。盖矿砾之开,事繁而难成,工费不可必。所取有限,所伤必多,其事未可骤论也。惟番舶之往来,以吾岁出之货,而易其岁入之财。岁有所出,则于我毫无所损,而殖产交易,愈足以鼓艺业之勤。岁有所入,则在我日见其赢,

根据以上材料,概述十六国和北朝时期黄河流域的民族大融合。

【答案】魏晋南北朝时期活跃在北方和东北的少数民族,主要有匈奴、羯、鲜卑、敕勒和柔然等民族。西北地区的少数民族主要有羌、氐、吐谷浑和西域诸族。魏晋之际,少数民族内迁中原的越来越多。他们与当地的汉族混居,关系逐渐密切,经济、文化的交流日多,正在朝着汉化的方向发展。各少数民族政权的建立,加速了民族融合的进程。战争和灾荒也一再迫使各族劳动人民背井离乡,流落异地。人口频繁的流动,打破了各族聚族而居的状态,破坏各族原来的社会结构,为民族融合准备了条件。北魏孝文帝改革把民族融合推向一个新的高度。从此.北方各族人民逐渐稳定于中原的农业经济生活,南北文化风尚和习俗逐渐趋于一致,南北政权的民族差别也逐渐泯灭了。

811.阅读下列摘自《史记》的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秦统一六国后,丞相王编等认为):“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毋以填(镇)之。”(李斯等则以为):“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

材料二:(公元前213年,博士淳于越提出):“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李斯指出):“语皆道古以害今”,(如不加以禁止,则)“主势降乎上,党与成乎下,禁之便”,(统一可能遭到破坏,故)“史官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

材料三:(卢生等)今乃诽谤我……诸生在咸阳者,吾使人廉问,或为妖言以乱黔首。(于是诸生)乃自除。犯禁者四百六十余人,皆坑之咸阳,使天下知之,以惩后。

(1)材料反映了什么事件?其源起是什么?()

(2)结合材料评价这一事件。

【答案】(1)材料反映的是“焚书坑儒”,其源起于秦统一六国后是实行分封制还是郡县制的争论。

(2)“焚书坑儒”事件毁灭了很多文化典籍,造成了巨大的文化损失,是我国古代典籍的一次浩劫。但它是“师古”与“师今”两种历史观激化的表现,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有必要的,对封建制度的确立与发展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81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利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仪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里,以贤勇知,以功为己。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选也。

——《礼记•礼运》

材料二:至于禹而德衰,不传贤而传于子。()

——《孟子•万章上》材料三:禹合诸侯于壅山,执玉帛者万国。

——《左传•哀公七年》材料四:(“钧台之享”,夏启)“所以示诸侯礼也,诸侯所由用命也。”

——《左传•昭公四年》

(1)材料中反映了什么样的社会现象?

(2)这种现象的正式确立是从何时开始的?有哪些标志性事件?

②宋代考生应试有一定的程序,一般分为解试、省试、殿试三级;

③唐宋在科举上的最大差别是宋代废止了行卷和荐举,彻底消除了推荐制的遗留痕迹;

④在考试程序和方法上,宋代有了严密的规定,考试实行糊名制、回避制,还实行“特奏名”制度,皇帝特别批准赐予出身。宋朝通过科举,吸收了大批地主阶级文人到政权中来,扩大了其统治基础。

(3)宋代对于各级官员制定了磨勘考课、叙迁制度,用以考核官员每年的劳绩过失;制定了优待士大夫的制度,对于中上级官员的待遇甚为优厚;逐渐建立了完整严密的官员致仕制度。

83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宋朝设官之制,名号品秩,一切沿袭唐旧。然三师三公不常置,宰相不专用三省长官,中书、门下并列于外,无别置中书于禁中,是谓“政事堂”,与枢密院对掌大权。天下财赋,内廷、诸中外莞库,悉隶三司。中书省但掌册文、覆奏、考帐,口下省主乘舆八宝、朝会位版、流外技考,诸司附奏挟名而已。台、省、寺、监,官无定员,无专职,悉皆出入分莅庶务。故三花六曹二十四司,互以他官典领,虽有正官,非别就不治本司事,事之所寄,十亡二三。故中书令、侍中、尚书令不与朝政,侍郎、给事不领省职,左右谏议无言责,而起居郎、起居舍人不执记事之笔。中书常阙舍人,门下罕除常侍,补缺、拾遗改为司谏、正言,而非特旨供职,亦不任谏净。至于仆射、尚书、丞、郎、郎中、员外,居其官不知其职者,十常七八。

——摘自《文献统考》卷四七《职官考一》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以下问题:

(1)与“门下并列于外”的中书和置于“禁中”的中书各指什么机构,其职能如何?

(2)在材料中说:“虽有正官,非别敕不治本司事。”那么,“正官”在北宋前期的用途何在?

(3)材料所见北宋前期职官制度有哪些主要特点?

【答案】(1)与门下“并列于外”的中书指中书省,北宋前期是♊)

(2)正官在北宋前期用以表示官员品秩。

(3)特点一:形式上继承唐制,实际上有很大的区别。三省制徒有虚名;特点二:官称与执掌分离。各部门的官员不在本部门理事,仅带本官衔,加上“差遣”职务,到其他部门任职;特点三:分散、削弱相权。中书与枢密分掌文武,分割宰相兵权;三司掌财政,分割宰相权。

83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战国时期的某一学派提出下列主张:(1)赖其力者生,不赖其力者不生。(2)“大攻小,强胜弱”非义,人们之间应“兼相爱,交相利”。(3)“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上之所是必皆是之,上之所非必皆非之”,故可使“天下之百姓,皆上同于天子”。

(1)这是哪个学派的思想主张?代表了哪个阶级或阶层的利益?

(2)简要介绍并评析这一学派的主张。

(3)为什么这一时期能出现这种思想?

【答案】(1)这是墨家学派的思想主张,它集中反映了小生产者的意志和愿望。(2)墨家的代表人物墨子提出了十大政治主张。这些主张反映了小生产者、小私有者的愿望,有其平等、进步作用,但也存在许多不切实际的地方。加之在战国时代,封建制正处于上升时期,因而更是无法实现。其“兼爱”、“非攻”、“选贤任能”的愿望代表了一个相对广泛的阶层的愿望。(3)战国时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现象。“百家争鸣”的出现与封建经济的发展、各国宽容的学术政策有很大关系,当时各国君主实行兼容并蓄的

考研专业课资料学长一对一诚招加盟丘壑,甘足枯槁。虽中兴在运,汉德重开,而保身怀方,弥相慕袭,去就之节,重于时矣。逮桓、灵之间,主荒政缪,国命委于阉寺,士子羞与为伍,故匹夫抗愤,处士横议,遂乃激扬名声,互相题拂,品核公卿,裁量执政,婵直之风,于斯行矣。夫上好则下必甚,矫枉故直必过,其理然矣。

——《后汉书》卷六十七《党锢列传》请对东汉的党锢之祸进行评价。

【答案】(1)东汉末年党人反对宦官的斗争是一次企图改良的行动。面临宦官擅权的黑暗统治,一些比较正直的官僚、儒生为了挽救社会危机,缓和阶级矛盾,提出了一些改革主张,在政治上,坚决要把宦官赶出政治舞台,选拔清贤奉公之人。在经济上也提出一些改革主张。尽管收效甚微,但党人的作为在当时还是有一定作用的,应给予肯定。

(2)党人反对宦官的斗争,在客观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广大人民深受宦官之苦,因此,党人反对宦官的斗争也得到了人民的支持和同精。在党人it受迫害时,张俭逃亡,许多人为了保护他的安全而全家被.害,“其所经历,伏重诛者以十数,宗亲并皆殄灭,郡县为之残破。”基本反映出人们对宦官的憧怒和对党人的同情。

(3)党人不畏强暴的精神激励着后人,并对后世产生了很大影响。在东汉末年宦官的暴政下,道德沦丧,士风败坏的现皇特别严重。党人陈藩、李膺、李云等都怀着忧国忧民之心,敢于冒死直谏,怒斥奸邪,菌除阉党的精神是可嘉的。所以,他们那种“杀身以求仁”的气节为历代人们所推崇。明末东林党人反对宦官的斗争就是受东汉党人斗争精神的鼓舞和影响的

856.阅读材料并结合背景知识回答问题。

“魏用李悝,尽地力为强君。自是之后,天下争于战国,贵诈力而贱仁义,先富有而后推让。故庶人之富者或累巨万,而贫者或不厌糟糠,有国强者或并群小以臣诸候,而弱国或绝祀而灭世。"

——摘自《史记•平准书》

(1)李悝变法的内容。

(2)从司马迁对李悝变法的评价分析战国时期的政治特点。

【答案】(1)公元前455年,魏文侯即位,任用李悝为相,进行变法。李悝变法的内容有:第一,废除世卿世禄制,主张取消旧贵族特权,没收其财产、权力,按“食有劳而禄有功”的原则重新分配,使众多的贤才来魏国供职。第二,推行"尽地力”和“平粲”的经济政策,鼓励农民精耕细作以尽地力。另一方面,为了防止商人盘剥小农,推行“平汆法”。这是后来历代王朝均输、常平仓等办法的开端。第三,作《法经》6篇。《法经》今虽不传,但从《晋书•刑法志》中可知其内容分为“盗”、“贼”、“囚”、“捕”、“杂”、“具”6篇。后来秦国的《秦律》、汉代的《汉律》就是在它的基础上逐步扩大补充完成的。李悝还在军事方面进行了改革。李悝的变法使魏国的经济迅速发展起来,成为战国初年的一个强国。()

(2)战国时期,最大的历史特征就是“乱”和“变”,即战争和变法。春秋时期,各国之间的战争还主要以争霸为主,战争的规模和激烈程度并不高。到了战国时期,魏、赵、韩、齐、楚、秦、燕所处条件较好,加之不断改革,都具雄厚实力,史称“战国七雄”。这七个强国为争夺人口、土地,兼并战争连年不断,战争规模大,伤亡人数多。战国前期主要是大国之间为控制、兼并小国或攻取战略要地而发生的战争,大国之间的兼并战争还未全面展开,后期秦灭六国,就是残酷的兼并战争了。

在战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各诸侯国纷纷进行社会政治经济改革,掀起了变法的运动。从公元前5世纪中叶魏文侯任用李悝变法开始,到公元前4世纪中叶秦孝公用商鞅变法止,各国变法持续了两个世纪左右。其中最著名的变法有魏国的李悝变法、楚国的吴起变法和秦国的商鞅变法。魏国李悝变法最早,为各

以上为本书摘选部分页面仅供预览,如需购买全文请联系卖家。

声明

内容来源于师资汇编和收集学员资料(各科目资料都有)。
招聘公告来源各地人事考试网,详情人事考试导航网址

本文链接:https://www.gkgov.com/post-3895.html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0人评论 , 2024人围观)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