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考研考研复试正文

2024年温州大学0602Z1民俗学与历史文化《加试中国哲学史》考研复试核心410题(名词解释+简答+论述题)

gkgov 考研复试 2024-03-30 16:26:40 909 0 温州大学

【复试】2024年温州大学0602Z1民俗学与历史文化《加试:中国哲学史》考研复试核心410题(名词解释+简答+论述题)

温州大学

本书严格按照该科目考研复试笔试最新题型、试题数量和复试考试难度出题,结合考研历年复试经验,整理编写了五套复试仿真模拟试题并给出了答案解析。涵盖了这一复试科目常考试题及重点试题,针对性强,是复试报考本校笔试复习的首选资料。

说明:本书按照复试要求、大纲真题、指定参考书等公开信息潜心整理编写,由学长严格审核校对,仅供考研备考使用,与目标学校及研究生院官方无关,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处理。

一、名词解释

1.德性之知

【答案】宋明儒家常将知识分成两类:“德性之知”与“见闻之知”。所谓德性之知,就是不依赖于见闻的天赋的道德观念,。

2.五路

【答案】《墨子·经说下》“惟以五路知”,认为人须凭着眼耳鼻舌身五官感知和认识事物,又认为也有非凭五路所能认识的事物,《经下》“知而不以五路,说在久。”《经说下》“久,不当以目见。”

3.玄同

【答案】一种与道混同为一的境界。玄,玄妙深奥;同,齐同,均一。《老子·五十六章》“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认为人只有无知无欲,循应自然,消除是非,才能使自己进入“玄妙齐同”与“道”混为一体的境界,从而认识道与天地万物。《庄子·胠箧》“削曾史之行,钳杨墨之口,攘弃仁义,而天下之德始玄同矣。”

4.尸居

【答案】庄子用来指外表如尸体一样静止不动。《庄子·在宥》“尸居而龙见,渊默而雷声,神动而天随,从容无为而万物炊累焉。”意谓只有寂然不动,方能动若游龙,默默无声,方能声大如惊雷;所以只有无为,才能治万物。

5.四端

【答案】亦称四善端,孟子用语,指仁义礼智四种道德观念的萌芽、端绪。《孟子·公孙丑上》“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认为四端人皆有之,与生俱来,“苟能充之,定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朱熹认为“盖四端之未发也,虽寂然不动,而其中自有条理,自有间架,不是儱侗都无一物,所以外边才感,中间便应。”(《答陈器之》)陆九渊认为“近来论学者,言扩而充之须于四端上逐一充,焉有此理……苟此心之存,则此理自明。”

6.说

【答案】(1)指论证。即对一个判断、论题之所以成立的理由、论据进行阐述、论证。《墨子·小取》“以说出故。”《墨子·经上》“说,所以明也。”《荀子·正名》“实不喻然后命,命不喻然后期,期不喻然后说,说不喻然后辨。”(2)“说知”的简称。后期墨家把经过推理而得到的知识称为“说知”。

7.卮言

【答案】卮,酒器,喻指随人应辩,不持己见的言论。《庄子·寓言》“卮言日出,和以天倪。”郭象注“天卮,满则倾,空则仰,非持故也。”唐陆德明释文引王叔子云“施之于言,而随人从便,己无长主者也。”后人引申为对自己著作的谦辞,如《诸子卮言》、《经学卮言》。

8.灵台

【答案】庄子用语,即心。《庄子·达生》“工倕旋而盖规矩,指与物化而不以心稽,故其灵台一而不桎。”唐陆德明《经典释文》“是与物化之,不以心稽留也。”唐成玄英疏“任物因循,忘怀虚淡,故其灵台凝一而不桎梏也。”

9.以类行杂

【答案】《荀子·王制》“以类行杂,以一行万。”类,统类(王先谦《荀子集解》);行,察(《吕览纪夏纪》注)。意谓以统类审察繁杂事物。认为事物所以为类的共同的东西,就是这类事物的理,“伦类以为理”(《君道》),这样可以以一理审察各种具体事例。

10.彖

【答案】(1)指《彖传》。孔颖达《易·乾彖》疏“夫子所作彖辞,统论一卦之义。或说其卦之德,或说其卦之义,或说其卦之名。”(2)指《易经》的卦辞。《易·系辞上》“彖者,言乎象者也。”彖,断也。卦辞依卦象以断吉凶。孔颖达疏“彖谓卦下之辞言,说乎一卦之象也。”

11.小成

【答案】(1)指初成八卦。《易·系辞上》“十有八变而成卦,八卦而小成。”唐孔颖达疏“小成者,象天地雷风日月山泽于大象略尽,是《易》道小成。”意谓八卦只是初步象征自然事物,故为小成。引而伸之,成六十四卦,才能象征万物。(2)指仁义之德。《庄子·齐物论》“道隐于小成,言隐于荣华。”唐成玄英疏“小成者,谓仁义之德。”

12.众甫

【答案】老子指万物的开端。甫通父,众甫亦作众父。《老子·二十一章》“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阅众甫,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王弼注“众甫,万物之始也。”言万物始于道,道为万物之所宗。

13.良能

【答案】天生具备的实现天赋道德的能力,语出《孟子·尽心上》“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朱熹注“良者,本然之善也。”但没有指出与生物性本能的区别。王夫之《张子正蒙注·乾称篇》“耳目官骸亦可状之象,凝滞之质,而良知良能之灵无不贯彻,盖气在而神与性偕也。”提出了良知良能与生物性本能的区别。李颙则明确提出良能为人人具有的灵原,“人人具有的灵原,良知良能,遂感而应。”(《二曲集·学髓》)

14.三名

【答案】指正名、倚名和无名。《经法·论》“三名察则尽知情伪而不惑矣。”“正名位而偃”,君臣上下各安其位;“倚名法而乱,”名不正则法乱;“强主灭而无名,”刚愎自用,主亡而无名。所以主张正名,“谨守吾正名,毋失吾恒刑,以示后人。”

15.心术

【答案】《管子》篇名,分上下篇,上篇前经后解,下篇与《内业》篇多有重复,为战国时期稷下学士著作,一说为宋趼、尹文派遗著。所谓“心术”,有双重含义既是指心认识道的方法和途径,又是指君王驾驭、控制群臣的方法。认为“心术者,无为而制窍者也”。“心之在体,君之位也;九窍之有职,官

考研专业课资料学长一对一诚招加盟之分也”。提出静因之道的认识方法,强调要排除主观成见与嗜欲,如实地观察客观事物。所论“事督乎法,法出乎权,权出乎道”,反映了道法融合的趋势。

16.八卦

【答案】亦称经卦,《周易》中的八种基本图形。用“一”和“——”符号,每卦由三爻组成。名称是乾坤震巽坎离艮兑。(图自己画)《易经》六十四卦皆由八卦两两相重而成。八卦起源于原始占卜,《易传》认为,伏羲“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系辞下》)。认为八卦主要象征天地雷风水火山泽等自然现象,每卦又象征多种事物,并认为乾坤两卦在八卦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一切现象的最初根源。

17.习与性成

【答案】王夫之“习与性成”的道德观和道德教育思想王夫之更加提出习与性成的主张,不但指出性是可变的,而且是由习而成的。

18.天均

【答案】亦作天钧,庄子用语。《庄子·寓言》“万物皆种也,以不同形相禅,始卒若环,莫得其伦,是谓天均。”成玄英疏“始卒无端倪,是之谓天均。”意谓万物变化不停,无始无终,处于自然均平变化的状态之中。又《齐物论》“是以圣人和之以是非,而休乎天钧。”成玄英疏“天钧者,自然均平之理也。”

19.知行合一

【答案】明王守仁的重要哲学思想王守仁吸收前人思想,针对程朱“知先行后”导致的知行脱节的不良风气,大力提倡知行合一。对反对知行脱离有一定积极作用,但混淆了知与行的本质区别,有以知取代行的倾向,故受到明清之际的王夫之的批判。

20.无名

【答案】《老子·一章》“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此两者同出而异名。”但老子认为无名更能体现出道的性质。因为道无形无象,“绳绳不可名”,很难用名称概念去把握,故“道常无名”,道即为“无名之朴”,“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庄子继承之,《庄子·天地》“泰初有无,无有无名。”《庄子·逍遥游》“圣人无名。”

21.天下为公

【答案】一种政治理想。古指君位不为一家所私有。《礼记·礼运》“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吕氏春秋·贵公》也有类似思想“昔先圣王之治天下也,必先公,公则天下平矣”,“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天下之天下也。”近代孙中山借以阐发民权主义,认为“提倡人民的权利,便是公天下的道理。”

22.崇本举末

【答案】王弼提出的“崇本举末”他主张以“崇本息本”、“崇本举末”、“守母存子”,来处理自然与名教的关系。具体来说,一是“因道立教”,即根据自然无为之则制定名分、设置名教,亦即名教以自然为本,而不可以舍本逐末、“离道执教”;二是“越教归道”,即由有反无、由末归本,复归于自然之道,以解现实中所出现的名教之弊;三是“即道全教”,即遵循自然规则,而不执着于名教,以全名教

考研专业课资料学长一对一诚招加盟功,达到化成天下的目的。

2024年温州大学0602Z1民俗学与历史文化《加试中国哲学史》考研复试核心410题(名词解释+简答+论述题)

23.神器

声明

内容来源于师资汇编和收集学员资料(各科目资料都有)。
招聘公告来源各地人事考试网,详情人事考试导航网址

本文链接:https://www.gkgov.com/post-3819.html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0人评论 , 909人围观)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