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山东艺术学院130100艺术学理论《复试论文写作之中国古代音乐史简述》考研复试核心170题(名词解释+简答+论述题)
【复试】2025年山东艺术学院130100艺术学理论《复试:论文写作之中国古代音乐史简述》考研复试核心170题(名词解释+简答+论述题)
本书严格按照该科目考研复试笔试最新题型、试题数量和复试考试难度出题,结合考研历年复试经验,整理编写了五套复试仿真模拟试题并给出了答案解析。涵盖了这一复试科目常考试题及重点试题,针对性强,是复试报考本校笔试复习的首选资料。
说明:本书按照复试要求、大纲真题、指定参考书等公开信息潜心整理编写,由学长严格审核校对,仅供考研备考使用,与目标学校及研究生院官方无关,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处理。
一、名词解释
1.小唱青
【答案】这种歌曲形式和歌舞大曲有直接渊源的关系,它是由歌舞大曲中的“令、曲、引”等歌唱部分发展变化而来。用“板”作为它的伴奏乐器。其声音风格比较抒情、婉转,故它比前两种形式艺术性要
2.新律
【答案】新律是南宋时期著名的乐律学家蔡元定提出来的,又名“十八律”,从而解决了三分损益律不能转调的缺陷,使三分损益律理论,达到了更加完善的境地,在战国乐律发展史上有着重大的科学价值。
3.离骚
【答案】古琴曲,晚唐陈康士作。乐曲取之我国战国时伟大诗人屈原的同名诗作。全曲共十八段,用各种变化发展的主题,揭示了屈原屡遭迫害、空怀报国之志的郁闷心情,显示作者对这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爱国情感的赞美和对他苦难遭遇的同情。
4.《碧鸡漫志》
【答案】此书是王灼在公元1145——1149年,在成都碧鸡坊时所做,全书共5卷,此书论述了上古至唐代歌曲的演变,考证《霓裳羽衣曲》、《凉州》等28首唐代乐曲的得名来历、历史沿革及其与宋词的关系,颇有精辟之处。
5.葛天氏之乐
【答案】《吕氏春秋·古乐篇》记载有原始时期葛天氏族部落的乐舞表演三个人手执牛尾巴,踏足而歌,边舞边唱。全曲共有八段,一曰《载民》,即歌颂负载着人民的大地;二曰《玄鸟》,是歌颂他们的图腾黑色的鸟;三曰《遂草木》,是祝愿草木旺盛生长;四曰《奋五谷》,是祝愿五谷丰登;五曰《敬天常》,是表达对上天的敬意;六曰《达帝功》,是表达对老天爷恩惠的拜谢;七曰《依地德》,是对大地厚德的歌颂;八曰《总禽兽之极》,是对各类鸟兽多多繁殖的祈求,以提供人们源源不断的食物。这是一首非常重要的有关古乐舞的记载,它完整地描写了先民的生活,歌词中既有对天地、图腾的歌颂,又有对种植、养殖丰产的期望,可说是一首表现原始人们生活的组歌。
6.嘌唱
【答案】根据民间的一些小型歌曲进行加工处理(主要进行节奏上的处理)而形成的一种新的艺术歌曲形式,它和“叫声”有相似之处,但又各异,它是用鼓伴唱。
7.梆子腔
【答案】“梆子腔”起源于陕西一带,因此又有“秦腔”之称,也有叫做“西秦梆子”、“乱弹”的,因其使用打击乐器——“梆子”而得名。根据地域的不同又分为河南梆子、河北梆子等。
8.京房
【答案】西汉元帝的一位乐律学家,京房六十律是他发明的律制,是三分损益法产生了十二律之后,继续往下相生直至六十个律。用途一是试图解决十二律旋宫音律均等问题;另一是用此来算卦占卜。
9.相和大曲
【答案】一种大型的歌舞曲,是相和歌的最高形式,由艳、曲、趋、乱等部分组成。艳一般出现在曲前,其音乐华丽抒情;曲是相和大曲的主体部分,由多段声乐曲组成,段与段之间加有的器乐曲或舞蹈称为解;趋和乱一般出现在结尾,节奏较快,情绪热烈,是乐曲的高潮部分。
10.鼓词
【答案】是明清时期流行于我国北方的说唱形式。鼓词的演出形式是表演者边演唱边击鼓板,伴奏用大三弦,其前身是宋、元鼓子词、词话。
11.宫廷燕乐
【答案】专指统治者在宴请宾客时所用的音乐。唐代的宫廷燕乐由多部乐和二部伎组成,它由汉魏至隋音乐的基础上发展而来,是中外各民族音乐交融的产物。
12.《唱论》
【答案】此书是元代作者燕南芝庵的所著的一本声乐著作,全书共37节。此书列举古代名家,宋金之乐曲的名目、格调节奏、曲式结构、品种内容、宫调声情、加进了“南北合套”(南北方的曲牌结合)。
13.相和歌
【答案】汉乐府扩建以后,原始的民间歌曲经过乐工们的加工提高,用各种乐器伴奏来表演,被称之为相和歌。
14.声无哀乐论
【答案】音乐美学论著,三国魏嵇康所撰。文中通过秦客和东野主人八个回合的辩难,批判了儒家音乐思想,肯定了音乐的自然之美。嵇康认为体现自然之和的音乐只能引发人的躁静反应,而不能引起人的哀乐之情,明确提出“心之与声,明为二物”,即音乐不表现任何感情,它只是音响的自然运动。虽然本书的一些观点回避了人在音乐创作、演奏、欣赏中的能动作用,割裂了音乐和感情的联系,但其对音乐本体、音乐特性、音乐审美等问题的探讨在中国音乐美学史上仍具有开创意义。
15.弹词
【答案】明、清中叶流行于我国南方几省的一种说唱形式,来源于宋代“陶真”。现知最早的弹词本是元末杨维桢的《四游记弹词》。此时还出现了一批有成就的弹词艺术家,陈遇乾、俞秀山、马如飞、并称陈调、俞调、马调三调,陈调苍凉放、俞调委婉动人、马调雄健质朴,他们对弹词艺术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
16.歌舞大曲
【答案】唐代大型歌舞曲,由器乐、声乐、舞蹈综合而成。典型的歌舞大曲结构一般有散序、中序、破三部分。其中散序节奏较为自由,一般由器乐演奏,没有歌词;中序是主体,以歌唱为主,有器乐伴奏,节奏稳定,音乐缓慢抒情;破一般以舞蹈为主,速度较快,音乐热烈欢腾,与前段形成对比。
17.诸宫调
【答案】由多种宫调的许多乐曲组成,描写故事情节相当复杂的大型长篇说唱音乐形式。多调性是它在音乐上最突出的特点。它的首创者是北宋时期的民间艺人孔三传。
18.瓦子(瓦肆)
【答案】为了适应众多艺术形式的表演,在大城市里,出现了很多叫“瓦子(瓦肆)”的场所,它不但是商品交易场所,同时也是群众性的游艺场所。2、勾栏在每个“瓦子”里又有很多用栏杆围起来的场地叫“勾栏”,它也是各种民间艺术的表演场所。
19.小调
【答案】小调是流行于城镇集市、庙会灯节、街陌里巷,并常用乐器伴奏而具表演性和鉴赏性的中国民歌体裁。
20.花鼓
【答案】花鼓一种以唱为主的汉族民间歌舞。它是由秧歌发展而来,又名打花鼓,明代起源于安徽风阳,清朝年间叫做秧歌,一般情况下是男女两人演唱,最后发展成为花鼓戏。
21.昆山腔
【答案】简称昆腔,因发源于江苏的昆山而得名。它吸收了上面各种声腔系统的特点于一身,创造出了“出乎三腔之上”的声腔系统。
22.韶
【答案】传说中舜时的乐舞,又有《韶箾》、《箫韶》、《九辩》、《九招》、《九歌》、《九韶》等名。据史籍记载,《韶》乐规模宏大,代表了原始乐舞的最高水平,它的演出可达到“《箫韶》九成,凤凰来仪”的效果。《韶》乐一直被视为古代音乐的最高典范,在中国音乐史上影响极其深远,受到无数文人名士的赞叹。季札称其“德至矣哉”,孔子赞其“尽善尽美”。
23.说唱货郎儿
【答案】城乡间一种挑担卖货的商贩,他们为了招揽顾客,常常敲着锣或者打着蛇皮鼓,顺口唱着各种商品的名称并夸耀它们的好处。他们所唱的曲调就称为“货郎儿”。这种形式引入城市后逐渐向说唱音乐发展,故称为“说唱货郎儿”,而“九转货郎儿”则是它的高级形式。
24.二部伎
【答案】即立部伎和坐部伎,唐代宫廷燕乐的不同表演形式“堂下立奏,谓之立部伎;堂上坐奏,谓之坐部伎”。两者的演出规模和音乐特点均有差别,一般立部伎的演出场面非常宏大,表演人数较多,最多可达180人,音乐气势雄壮;坐部伎则抒情优雅,演出人数较少,一般有3-12人。二部伎中坐部伎的演出水平比立部伎要求高。坐、立部伎的曲目共规定有十四曲,其中坐部伎有六曲,分别是《燕乐》(包括《景云乐》、《庆善乐》、《破阵乐》、《承天乐》)、《长寿乐》、《天授乐》、《鸟歌万岁乐》、《龙池乐》、《小破阵乐》;立部伎的八曲则为《安乐》、《太平乐》、《破阵乐》、《庆善乐》、《大定乐》、《上元乐》、《圣寿乐》、《光圣乐》。
25.叫声
【答案】它是根据民间各种歌吟和叫卖之声,运用当时的作曲手法,创造出来的一种歌曲形式。
26.六代乐舞
【答案】亦称六乐。指黄帝至周代六个时期具有代表性的乐舞黄帝时的《云门》、尧时的《咸池》、舜时的《大韶》、禹时的《大夏》、商时的《大濩》、周时的《大武》。六代乐舞是西周雅乐的主要内容,分别用于祭祀天、地、四方神、山川、先妣、先祖。3、八音我国最早的乐器分类法。周代乐器种类繁多,见诸文献记载的西周乐器已有近七十种,把这些乐器按制作材料的不同分为金、石、土、革、丝、木、匏、竹八类,就是“八音”。
27.龟兹乐
【答案】西域龟兹国的音乐,在今新疆库车一带。汉代吕光和龟兹交战,曾带回数种乐曲和乐器,龟兹乐从此传入中原。唐代龟兹乐风行一时,有《善善摩尼》、《婆伽儿》等曲流传,被列位胡乐之首,也是当时宫廷燕乐多部乐中重要的乐部之一。
28.曾侯乙墓编钟
【答案】1978年湖北随县擂鼓墩曾侯乙墓出土的战国初期的编钟。编钟共有六十四件,分三层悬挂,上层纽钟三组,共十九件;中下层甬钟各有三组,共四十五件。曾侯乙编钟具有制作精美、数量众多、保存完好等特点,其音域跨越了五个八度,其中中心音区的三个八度可以构成完整的十二个半音,并可以转调,每个甬钟可发出呈三度关系的两个音。整套编钟共有约2800字的铭文,为研究我国传统乐律学和音乐理论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29.二人台
【答案】“二人台”是近百年来在内蒙西部、山西西北部忻县地区、河北张北地区流行的一种歌舞小戏,它最初是民歌和“丝弦坐腔”的形式,后来逐渐发展为化装演唱的小戏。
30.鼓吹
【答案】是以打击乐和吹管乐为主并兼有歌唱的一种器乐合奏形式。鼓吹大概在秦末汉初传入内地,被我国北方牧民所用。汉武帝时,鼓吹已由民间发展到宫廷,被广泛应用于仪仗、宴飨、军队等场合之中。依照用途和乐器配置的不同,鼓吹可分为黄门鼓吹、横吹、骑吹、短箫铙歌等数种。
31.乐记
【答案】音乐美学论著,其作者存有争议,有两种观点一说是战国时的公孙尼子;一说是西汉河间献王刘德及毛生等人。《乐记》原有二十三篇、二十四篇两种传本,仅有十一篇的文字留存至今,其余的十余篇仅存篇目。保留的十一篇为《乐本篇》、《乐象篇》、《乐言篇》、《乐化篇》、《乐施篇》、《乐论篇》、《乐礼篇》、《乐情篇》、《宾牟贾篇》、《师乙篇》、《魏文侯篇》等,分别论及音乐的本原、音乐的特征、音乐和政治的关系、音乐的社会功用、音乐的形式与内容的关系等方面,其思想直接影响了两千年来中国音乐美学理论的发展。
32.京韵大鼓
【答案】它流行于北京、天律一带,由“怯大鼓”(木板大鼓的前身)和“子弟书”(北京八旗子弟
(3)钟上刻有大量的乐律学铭文为我们研究当时乐律学发展提供了宝贵的材料。
(4)律名对照反映了当时诸侯国之间音乐交流的情况。
《碣石调·幽兰》:《碣石调·幽兰》是由梁代丘明所传的一首古琴曲,现所见为唐人手抄本,是目前仅见的一首用文字记述弹奏手法的琴曲,为古琴减字谱的前身。此曲借深山幽谷的兰花,抒发文人隐士的清高思想。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此曲中已出现散音、按音和泛音在音高相一致的旋律,尤其是它常用具有纯律特色的三、六、八、十一徽位上的按音和泛音,这说明至少在第六世纪以前,古琴音乐已正式应用了纯律音阶。
102.中国古代主要的记谱法?
【答案】(1)声曲折:是汉代出现的记录歌或诗歌演唱所用的一种弯弯曲曲的、表示声音高低的一种记谱法。
(2)文字谱:是用文字记述古琴弹奏指法和弦位的一种记谱法。现存最早的是唐人手抄的琴谱《碣石调·幽兰》。
(3)减字谱:由文字谱发展而来,是唐代曹柔创立。它是用减字笔画拼成某种符号作为左、右手在古琴音位上弹奏手法的标记,是一种只记弹奏音位与方法而不记音名的记谱法。
(4)半字谱:又称燕乐半字谱,是工尺谱的一种早期形式,分管色谱和弦索谱两种。它们是由笔画简易的半字符号组成。
(5)俗字谱:是宋代流行的一种记谱法,是由唐代的半字谱演变而来。它通过运行十个基本谱字来记谱,代表不同的音高,另外还有一些记录节奏的符号和其他常用的符号。
(6)工尺谱:因用“工”“尺”等字记写唱名而得名。它是由唐代燕乐半字谱、宋代俗字谱发展而来。
(7)律吕谱:相传早在唐代开元年间已有此种乐谱。谱中用十二律名表示旋律的音高,以一字一音的格式用律名的第一字标在歌词每一字右下方或左侧。
(8)二四谱:一种古老的记谱法,是以二、三、四、五、六表示音阶各音级的音高,它基于五声音阶基础,当七声出现时,“二变”之音则是将原三、六两音提高一个二度而获得。
103.曾侯乙墓编钟?
【答案】湖北随县出土曾侯乙编钟分上,中,下三层。上层为钮钟,有19件;中,下层除楚王送的一件镈钟外,其余都是甬钟,共46件。这是迄今发现的最大的一套编钟。每件钟的中鼓部(即隧部)和右鼓部(即鼓部)能分别奏出相距大三度或小三度的两个音。整套编钟以“割”律(即姑洗律,率高相当于今天的C音)为宫,最低音是大字一组的A音,最高音是小字三组的C音,音域达五个八度。其中,从大字组的G音到小字二组的G音这三个八度之间,十二半音是齐全的。每件钟上刻有率高,阶名及乐律学术语的铭文。
104.试翻译《礼记·乐记》中还有:“故歌者,上如抗,下如坠,曲如折,止如藳,倨中矩,勾中钩,累累乎端如贯珠。”?
【答案】其大意为:讲到歌唱声音的向上进行,要像向上高举;音声的向下进行,要像向下沉落;声音的转折,要像折断那样干脆;声音的休止,要像枯萎的树林那样寂静无声;硬的曲折变化要像折线那样的突然转变;软的曲折变化要像曲线那样没有痕迹;声音的连续进行,要准确的像一条串线的珍珠。
考研专业课资料学长一对一诚招加盟159.简述劳动说的主要观点?
【答案】(1)劳动创造了人本身,同时也发展了他们双手、口部、喉部器官,创造了语言,促进了脑髓的发展,促进了人的智力,为音乐产生准备了物质条件。
(2)劳动实践本身又赋予音乐的内容。它们反映的内容,是劳动的内容,劳动和呼声赋予音乐于舞蹈、节奏和音调。
(3)社会生产斗争的需要则成为人类创造音乐艺术的基本动力。
160.多声乐器的频频出土,昭示音乐文化怎样的进步?
【答案】多声乐器的出土证实人类进入阶级社会后,随着生产力水平的相应提高,在音乐上也出现了大大超越原始社会时期的质量和规模。它超出了人们习惯的听觉范围,扩大了音域,有奇异瑰丽的音乐色彩和大大扩展了的表现力。
161.曾侯乙墓编钟?
162.简述巫术说的观点?
【答案】(1)在远古时代人们对自然界中的一些自然现象不理解,他们认为一定是这些自然现象由某一位神(图腾)所操纵,这样有了为祈求神的保佑而搞一些活动,由于这些礼仪活动的需要就产生了音乐。
(2)另外还有一种观点认为:“民族越落后,歌舞越发达”,也能说明音乐的起源和巫术活动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163.简述春秋战国时期的民间音乐生活?
【答案】春秋战国时,民间音乐生活也是相当丰富,出现了很多民间歌唱家和
演奏家,在日常生活中,随时随地都能听到音乐。伍子胥曾经在吴国的市上吹篪(古代竹管乐器,像笛子,有八个孔)要饭;庄子妻死后,曾敲着陶制的食具唱歌;秦国的人敲击着日常用具装水的瓮、盛食的罐,甚至仅仅拍着自己的大腿都可作为歌唱的伴奏;荆轲刺秦王,临行前在酒席上曾当场唱歌。此时有很多民间歌唱家对音乐文化的传播产生了不小的影响。如淳于鬓对孟轲所说,在他以前,卫国因为有一位好歌手王豹,住在淇水边上,所以淇河水以西一带的人特别善于唱歌,齐国因有一位好歌手绵驹住在高唐地方,故齐国西部的人也特别善于歌唱。
164.元杂剧的音乐特点如何?
【答案】元杂剧系在宋杂剧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元杂剧在剧本、表演、音乐等方面都有着非常严格的规定。元杂剧的结构一般是一本四折(“折”相当于“幕”或“场”),有时为了剧情的需要,可增加一个楔子。内容如果长大,四折不能容纳时,可分成2本、三本乃至5本连续表演.元杂剧的表演有曲、宾白、科三部分组成。曲是歌唱部分,全剧只能由一个角色主唱。凡由正旦(女主角)主唱的叫“旦本”;由正
以上为本书摘选部分页面仅供预览,如需购买全文请联系卖家。
发表评论